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揣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揣法

定義與源流
揣法為中醫針刺輔助手法之一,屬《針灸大成》所載「下手八法」中的首要步驟。其核心在於以手指揣摩、探尋穴位,確認位置後方行針刺。此法強調「以手代針」的先導作用,透過觸診辨別經氣聚散與穴位深淺,為後續施針奠定基礎。

操作要領

  1. 觸按探位: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經絡循行方向輕柔按壓,感受皮下組織的凹陷、結節或鬆軟變化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按之應手而痛」,即為得氣之兆。
  2. 動態尋穴:針對關節周圍或肌肉豐厚處(如環跳穴),需配合患者肢體屈伸活動,動態調整按壓角度,方能準確定位。
  3. 辨氣候針:揣摩時需體察穴位處的溫度、濕度及脈動差異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「穴中有動氣」,此為經氣充盈之象,宜為進針之據。

理論依據

  • 經絡反應:十二皮部與經絡相通,穴位處常有特異性反應(如壓痛、硬結),揣法能強化「經穴-臟腑」的反射聯繫。
  • 氣血辨證:通過觸摸可辨別局部氣滯(緊澀)、血瘀(堅硬)或虛寒(涼軟),輔助判斷針刺補瀉手法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特殊穴位:如八會穴(如膈俞、章門)需反覆揣按以確認「氣會」「臟會」之敏感點。
  • 體質差異:肥胖者宜重按深探,消瘦者則輕循淺取,符合《內經》「因人施治」原則。

古籍佐證
《針灸大成》明確記載:「揣而尋之,凡點穴,以手揣摸其處。」《醫學入門》亦強調:「針前必先以指攝按,欲其氣散。」均突顯揣法於針刺前的關鍵地位。

與現代結合
當代針灸學將揣法視為「體表定位」與「神經敏化」的結合,研究顯示預先觸摸穴位可提升針感傳導效率,與傳統「得氣為度」理論相呼應。

此手法不僅體現中醫「治神在手」的操作精髓,更貫徹「欲刺其穴,先識其氣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