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囊
病名
- 陰囊潰爛之證
脫囊,又稱「陰囊毒」、「外腎癰」、「囊發」、「囊脫」、「脫殼囊癰」,為陰囊紅腫潰爛,甚則睪丸外露之重症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屬外科急症,多因濕熱火毒下注肝經所致。-
病因病機
肝經循行繞陰器,濕熱火毒蘊結於此,氣血壅滯,則陰囊紅腫熱痛;若熱毒熾盛,腐肉成膿,則皮肉潰爛脫落,甚則睪丸外懸。此證常見於體質濕熱偏盛,或外感毒邪,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者。 - 臨床表現
初起陰囊焮紅腫脹,疼痛劇烈,繼而皮膚潰爛流膿,嚴重者陰囊表皮脫落,睪丸暴露。可伴發熱、口苦、小便赤澀等全身症狀。 - 治療
- 初期:濕熱火毒壅盛,治宜清瀉肝經濕熱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清熱利濕。
- 後期:潰後氣陰耗傷,宜滋養肝腎,調補氣血,可選六味地黃丸或托裏消毒散加減。
- 外治:
- 未潰時外敷玉露散或金黃散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已潰者按潰瘍處理,可選紫蘇葉煎湯外洗,或研末乾摻、香油調敷,以生肌斂瘡。
-
-
外陰腫大之古稱
脫囊亦見於《外科大成》,為「陰腫」之別稱,泛指外陰部腫大之病症。此證多因寒濕、濕熱或氣滯所致,臨床可見陰囊或陰戶腫脹光亮,或兼疼痛。治法需辨寒熱虛實,可參見「陰腫」條。
補充說明
脫囊一證,雖名為「脫」,實非單純虛證,初期多屬實熱,後期方見虛象,故治療須分階段辨證。古籍強調「肝經濕熱」為本,與現代中醫外科「急性陰囊感染」或「特發性陰囊壞疽」有相似之處,然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