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其五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其五味
在中醫理論中,「脫其五味」指人體因過度消耗或機能失調,導致無法正常吸收飲食中的營養精微,進而影響氣血生成與臟腑運作。此概念出自《靈樞·終始》:「形體淫泆,乃消腦髓,津液不化,脫其五味,是為失氣也。」意指當形體過度勞損(淫泆),不僅耗傷腦髓與津液代謝功能,更使飲食之「五味」無法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精氣,最終導致「失氣」——即正氣虧虛的病理狀態。
理論基礎
- 五味與五臟的關係
中醫認為,飲食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對應滋養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:「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。」若長期飲食偏嗜或消化功能異常,則會造成「五味不全」,使特定臟腑失養。而「脫其五味」更進一步,指整體攝取與轉化功能衰竭,五臟皆失其濡潤。 - 津液與氣化的關鍵作用
《靈樞》提及「津液不化」是「脫其五味」的前提。津液為水穀精微所化,需依賴脾氣運化、肺氣宣降、腎氣蒸騰等氣化過程。若氣機受阻(如勞倦傷脾、久病耗腎),津液停滯不化,則飲食五味無法分解為有效營養,反成痰濕等病理產物。 - 腦髓與精氣的關聯
原文指出「消腦髓」與「脫其五味」並見,因腦為髓海,賴腎精上充。過度消耗(如房勞、思慮)直接損傷腎精,髓海空虛則進一步影響神志與代謝,形成惡性循環。
臨床表現
「脫其五味」者常見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口淡無味、納呆食少,或雖能進食卻無法長養肌肉,伴隨氣短乏力、精神萎靡。此與《難經》「一損損於皮毛,皮聚而毛落」的「損脈」表現相似,均屬精氣耗竭之象。
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中醫「五味」轉化失常的機理,可部分對應現代醫學的「吸收不良症候群」(Malabsorption Syndrome),如慢性胰臟炎、小腸黏膜病變等導致的營養代謝障礙。然中醫更強調氣化功能失調的整體性,非僅限於器質性病變。
經典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飲食與氣血的關係,如《靈樞·五味》:「穀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」說明短期禁食即影響氣血,而「脫其五味」屬長期病理積累,其調治需從恢復脾胃升降、補益腎精入手,如後世醫家重用甘淡健脾(如四君子湯)或填精固髓(如左歸丸)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