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氣
1. 證名
脫氣為中醫虛勞病證候之一,指人體陽氣嚴重虛衰,導致生理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原文記載:「脈沈小遲,名脫氣,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滿,甚則溏洩,食不消化也。」
- 病因病機:多因久病耗傷、勞倦過度,或脾胃虛弱,致使陽氣虧損,脾腎兩虛。陽氣衰微,無法溫煦四肢,故見手足逆冷;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則腹滿、食不消化,甚則大便溏泄;腎不納氣,故動則氣喘。
- 脈象特徵:脈沉細而遲,反映陽氣不足,氣血運行無力。
- 治法:以溫補脾腎為主,常用方劑如附子理中湯,以附子溫腎助陽,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健脾益氣,甘草調和中焦,共奏回陽固脫之效。若兼腎陽衰微,可加肉桂、補骨脂等增強溫補之力。
2. 正氣耗損
《素問·繆刺論》提及:「針過其日數則脫氣,不及日數則氣不瀉。」此處「脫氣」指針灸治療中,因過度刺激或操作不當,導致人體正氣外泄耗損的現象。
- 針灸關聯:針刺療法需遵循「得氣為度」的原則。若針刺時間過長或手法過重,超出經氣調節範圍,可能使正氣過度耗散,反致虛弱;反之,刺激不足則無法有效疏通氣機。
- 臨床意義:強調治療需因人、因時調整,避免「過猶不及」。例如,體虛者宜輕刺淺刺,以防脫氣;實證者可適當瀉邪,但需掌握分寸。
延伸探討
脫氣與「氣脫」概念相關但不完全相同:
- 氣脫:多屬急症,如大汗、大瀉後元氣驟脫,症見神昏、脈微欲絕,需急用獨參湯或生脈散益氣固脫。
- 脫氣:偏重慢性陽氣虛衰,病勢較緩,但二者皆反映正氣嚴重虧虛,治療上均需重視溫補與固攝。
總結
脫氣在中醫理論中,既可指特定虛勞證候,亦涵蓋治療中的正氣耗傷,核心皆圍繞「陽氣虛損」的病機。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脈症,區分緩急,針對脾腎陽虛或正氣外脫等不同層面,施以相應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