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肉
脫肉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人體肌肉嚴重削減,形體明顯消瘦之病理狀態。此症多因氣血衰敗、臟腑虛損,或久病耗傷所致,屬中醫「形體失養」之範疇。
中醫典籍論述
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及:「尺肉弱者,解㑊安臥;脫肉者,寒熱不治。」意指若尺膚(前臂內側近腕處)肌肉薄弱鬆弛,患者多見懈怠嗜臥;若進一步發展至「脫肉」,即肌肉嚴重脫削,則伴隨寒熱往來之症狀,預後較差,治療難度增高。此段經文強調「脫肉」為氣血極度虧虛之象,常與陰陽失調、正氣衰微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弱:脾主肌肉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肌肉失於濡養,則漸見消瘦,甚則「脫肉」。
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熱病後期,陰液耗竭,氣血兩虧,形體失充,可導致肌肉脫削。
- 腎精虧損: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。若腎精不足,難以滋養周身,亦可見形體羸瘦、肌肉萎弱。
- 肝血不足:肝藏血,主筋。肝血虛弱則筋脈失養,間接影響肌肉豐盈,長期可致「脫肉」。
臨床表現
- 形體消瘦:肌肉明顯減少,皮膚鬆弛,骨骼凸顯。
- 氣血虛弱:面色萎黃或蒼白,神疲乏力,聲低氣短。
- 兼見寒熱:部分患者伴隨長期低熱或畏寒,反映陰陽失和。
相關證候辨析
「脫肉」與「羸瘦」「大肉陷下」等症相似,但程度更甚,多屬危重階段。
- 羸瘦:泛指形體消瘦,未必達肌肉脫削程度。
- 大肉陷下:指臀部、大腿等豐厚肌肉處塌陷,常與「脫肉」並見,提示脾腎衰敗。
治療方向(略)
此症多見於虛勞、癆瘵、惡病質等疾病過程中,中醫重視辨證調理,以補益氣血、調和臟腑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