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色

脫色,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人體局部或整體失去正常色澤,呈現枯槁無華之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文中描述足厥陰肝經病變時,可致「婦人少腹腫,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」,意指婦女因肝經氣血失調,出現少腹腫脹、咽喉乾燥,並伴隨面色晦暗無光,如蒙塵土,色澤敗壞之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脫色之成因與臟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為要:

  1. 肝血不足:肝主藏血,其華在爪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面,則面色蒼白或萎黃,目無神采,甚則呈現「面塵脫色」之候。
  2. 脾虛失運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肌肉四肢,其色黃。脾虛則氣血化生不足,肌膚失養,可見面色淡白或萎黃不澤,唇色淡白。
  3. 腎精虧損:腎藏精,其華在髮。腎精不足則髓海空虛,髮枯面憔,色澤晦暗,尤以久病或年老體衰者為甚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脫色可表現於不同部位,反映相應臟腑病機:

  • 面部脫色:多與肝、脾相關。肝鬱血瘀者面色青灰;脾虛濕困者面色黃而晦滯;氣血兩虛者面色㿠白無華。
  • 唇舌脫色:唇淡白多屬血虛或脾陽不振;舌色淡白為氣血兩虛或陽氣衰微。
  • 爪甲脫色:肝血不足者爪甲枯脆色淡;瘀血內阻者爪甲青紫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「五色」與臟腑關聯,如「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」,強調色澤枯敗為臟氣衰絕之危候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中論及「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」,進一步闡明脫色與津血耗傷之關係。

與現代醫學對照

中醫之脫色近似現代醫學所稱「蒼白」或「色素脫失」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如結合脈象、舌象及伴隨症狀,區分氣虛、血瘀、精虧等不同病機,而非僅視為局部病變。

綜言之,脫色為中醫診察疾病的重要指徵,透過色澤變化可窺探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,為辨證論治之關鍵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