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神

脫神,又稱失神,為中醫診法術語,指人體精、氣、神嚴重耗損,導致神識渙散、生命機能衰敗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中醫對「神」的理論體系,神為人身三寶(精、氣、神)之一,既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亦為五臟功能協調的總稱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,可見「神」的存亡直接關乎生死。

病因病機

脫神多因久病重病、臟腑精氣衰竭,或邪氣過盛、正氣不支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:

  1. 精氣虧竭:腎藏精,為先天之本;脾胃化生氣血,為後天之源。若精血枯涸或氣血衰敗,神失所養,則現脫神。
  2. 五臟敗亂:心主神明,肝主謀慮,肺主治節,脾主思慮,腎主志。五臟功能嚴重失調時,神無所依,遂成脫象。
  3. 邪盛正潰: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,邪氣熾張而正氣驟脫,如高熱神昏、大汗亡陽等,皆可致神機不運。

臨床表現

脫神之徵兆可分為形神脫離功能衰敗兩大層面:

  • 目無光彩:眼神呆滯或直視不轉,為「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」之象崩解。
  • 言語錯亂:鄭聲喃喃(語聲低弱重複),或突然譫妄狂躁,皆屬心神失守。
  • 形骸失控:大肉陷下(肌肉極度消瘦)、泄利不止、手撒遺尿等,提示脾腎氣絕。
  • 脈象散亂:如屋漏脈(遲緩無力,間歇不均)、蝦游脈(乍疏乍密),皆屬真臟脈現,預後凶險。

辨證意義

脫神為疾病危重階段之標誌,中醫視其為「真氣散亂,神機化滅」之兆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區分:

  • 陰陽離決:若面白肢冷、汗出如油,屬陽氣暴脫;若顴紅如妝、煩躁不安,則為陰竭陽越。
  • 臟腑歸屬:如喘息氣微、痰聲漉漉者,病位在肺;昏聵失語、舌卷囊縮者,病及心腎。

古籍論述

《靈樞·天年》指出:「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」,闡明形神相依之理;《傷寒論》亦載「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」等失神危候,強調「陽氣復回」為生機之轉折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提出「神為生死之本」,臨證當以顧護元神為要。

脫神之辨,實為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的極端體現,不僅關乎診斷預後,亦深刻反映中醫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