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脫
在中醫典籍中,「脫脫」一詞用以形容人體氣機或神態的舒緩灑脫之貌,尤指身心無所拘束、通達自在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文中論述五行體質中的「金形之人」時,提及「陽明之下脫脫然」,意指此類人於陽明經氣下行之際,顯現從容不迫、氣血調暢之態。
從經絡理論而言,「脫脫然」反映了陽明經(屬多氣多血之經)氣血運行的通利特性。陽明經涵蓋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,主司消化傳導與氣血生化。當其經氣下行順暢時,人體表現出輕盈鬆弛的外顯特徵,與「金形之人」剛毅果決、清肅收斂的五行特質相呼應。
在情志層面,「脫脫」亦隱含道家「無為自然」的養生思想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而「脫脫然」正是內在情志不受外物牽絆的體現。此狀態與「肝主疏泄」的生理功能相關,肝氣條達則情緒舒展,進一步促進氣血周流無滯。
此外,於脈診中,「脫脫」可聯想為脈象和緩流利之徵,類似「滑脈」但更偏重於神氣的閒適。清代醫家周學海於《讀醫隨筆》中論及「神氣脫脫」,形容患者病癒後氣機復常、神采奕奕之貌,可見此詞亦用於描述疾病轉歸的良性表現。
綜觀之,「脫脫」一詞融合形神觀察與經絡氣化理論,既是體質特徵的描摹,亦為健康狀態的意象化表述,深刻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