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瀉
病證名,屬中醫洩瀉之重症,亦稱「滑瀉」或「洞瀉」。《醫學傳燈》載:「脫瀉者,水穀皆下,日有百次,不但糟粕瀉盡,並腸中所蓄之黃水,俱已竭盡而無餘。」意指患者瀉下頻繁,不僅排出未消化之食物殘渣,更耗損腸道津液,乃至陰液枯涸,呈現氣隨液脫之危象。
病因病機
脫瀉多由久瀉不癒,或暴瀉無度,損傷脾腎陽氣,致中焦失運、下元不固。其關鍵病機為「脾腎兩虛,固攝無權」,尤以腎陽衰微為本。蓋腎為胃關,主司二便,若命門火衰,則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直趨大腸;脾虛則升清無力,津液下泄,終至陰陽兩脫。
臨床表現
- 瀉下特徵:頻繁如水注,晝夜無度,糞質清稀,或夾未化穀物,甚則純下黏液或淡黃色腸液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蒼白或黧黑,四肢厥冷,精神萎靡,汗出如油,口唇乾燥,小便短少或無,脈微細欲絕,舌淡苔滑或光剝。
證候分型
- 脾陽虛脫:瀉下清冷,腹中隱痛,喜溫喜按,伴食少神疲,治宜溫中固脫,方用附子理中湯加赤石脂、禹餘糧。
- 腎陽衰微:五更瀉甚,腰膝酸冷,完穀不化,宜溫腎澀腸,方選四神丸合真人養臟湯。
- 陰竭陽脫:瀉下無度,身熱煩躁,口渴引飲,卻尿少肢冷,屬陰陽離決,急當回陽救逆、斂陰固脫,可用通脈四逆湯加烏梅、五味子。
治療原則
以「急則治標」為先,重在澀腸固脫,佐以溫補脾腎。除內服藥外,可配合灸法(如神闕、關元、命門)以回陽舉陷。若瀉久傷陰,需佐酸甘化陰之品,如烏梅、木瓜,然需防滋膩礙脾。
相關鑑別
- 緊病:指暴瀉如注,然未至津液耗竭,病勢較脫瀉輕。
- 滑泄:多因中氣下陷,瀉下溏薄但次數較少,與脫瀉之「竭澤而瀉」有別。
此證危重,古籍強調「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臨證需辨明陰陽虛實,及時救逆,以防亡陰亡陽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