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血

病證名,指血液大量脫失之證,又稱「血脫」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,原文提及:「臂多青脈,曰脫血。」又云:「安臥脈盛,謂之脫血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闡釋其病機與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脫血多因失血過多,或久病耗傷陰血,導致營血虧虛,氣隨血脫。如《類經·色脈類》所言:「血脫則氣去,氣去則寒凝,凝泣則青黑。」血液大量流失後,氣無所依附而耗散,陽氣虛衰則寒凝經脈,血行不暢,故見皮膚青黑之色,尤以四肢為顯。此外,若患者脈象盛大卻反能安臥,此非實熱之象,而是陰血虧虛、陽氣浮越之徵,即《類經》所注:「脈盛而臥安,知非氣分陽邪,而為陰虛脫血也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面色蒼白或青黑:因血虛不能榮養肌膚,兼寒凝氣滯。
  2. 四肢青脈顯露:尤以手臂為著,乃血脫氣散,經脈失充之象。
  3. 脈象異常:脈盛大而重按無力,或見芤脈(浮大中空),為血脫氣浮之候。
  4. 神疲安臥:雖脈盛卻精神倦怠,此因陰血虧極,陽氣外越而無力躁動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血虛:多為慢性耗損,以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為主,無明顯氣脫寒凝之象。
  • 血瘀:雖可見青紫膚色,但伴疼痛固定、脈澀,與脫血之虛寒不同。
  • 氣血兩燔:實熱證,脈盛而躁動不安,與脫血之虛性脈盛有別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以「益氣固脫、補血養營」為主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

  • 急證:大失血時,重用黃芪、人參益氣攝血,佐以阿膠、熟地滋陰養血。
  • 緩調:選用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或歸脾湯,氣血雙補,兼顧心脾。

脫血為重症,臨床須辨明病因,若兼見崩漏、吐血等症,需結合具體病機論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血為氣母」,故治血脫必顧其氣,方不致陰陽離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