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陽

病證名,指人體陽氣嚴重耗損,導致虛脫之病理狀態。陽氣為生命活動之根本,主溫煦、推動與固攝,若過度耗散,則可能引發一系列危重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脫陽多因以下因素所致:

  1. 陽氣驟泄:如過度汗出、劇烈嘔瀉,或失血過多,氣隨津脫、陽隨血亡。
  2. 情志過極:驚恐傷腎,腎陽失守,元氣潰散。
  3. 房勞過度:男子行房過頻或體虛時交接,腎精虧竭,命門火衰,陽氣暴脫。
  4. 久病重病:慢性疾病耗損陽氣,終致陽脫。

臨床表現

依《難經·二十難》所言:「脫陽者見鬼」,指出陽脫者可能出現神志異常,如幻視、幻覺,此因陽氣衰微,神失所附。其他症狀包括:

  • 陽氣外越:大汗淋漓、汗出如油(黏膩不流),此為真陽外脫之危候。
  • 陽虛寒盛:手足厥冷、蜷臥神疲、面色蒼白或灰暗,脈微欲絕。
  • 腎陽衰敗:若因房勞所致,可見精泄不止、陰囊冰冷,甚則昏不知人。

證型分論

  1. 陽氣暴脫證
    多見於急症,如大汗、大瀉後,突見四肢逆冷、呼吸微弱,脈沉細無力,屬「亡陽」範疇,與四逆湯證相關。
  2. 腎陽浮越證
    因下元虛極,陽無所依,虛陽上浮,面赤如妝(戴陽)、躁擾不寧,但足冷脈虛,此為「格陽」之變證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少陰病,脈微細,但欲寐」,可視為陽脫前兆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陽脫者,非惟亡陽,亦且亡神」,指出陽氣脫則神志失守。

脫陽為急危之候,中醫治療以回陽固脫為要,常用參附湯、四逆湯等方急救,後續需調補脾腎,以復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