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陽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陽痧
脫陽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其特徵為小腹急痛、陰囊收縮、面色黧黑、氣喘急促並伴隨冷汗淋漓。此症因陽氣驟脫、氣機逆亂所致,屬急危重症,臨床表現易與其他痧證混淆,需詳辨病因病機。
病因病機
脫陽痧多因寒邪直中下焦,或元陽素虛,復感外邪,導致陽氣暴脫。寒性收引,侵襲厥陰經脈,故見小腹急痛、陰縮;陽氣衰微,無以上榮頭面,則面色黑黯;氣隨陽脫,肺失攝納,故氣喘不休;陽虛不固,腠理疏泄,因而冷汗不止。此證與「陰陽離決」之病機相關,屬中醫「脫證」範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腹拘急疼痛,痛勢劇烈;陰器內縮(男性可見睪丸上提,女性陰戶緊縮);面色晦暗如煤炭;呼吸急促,氣息不續;全身冷汗,四肢厥冷。
- 兼症:或伴見神志昏蒙、唇甲青紫、脈微欲絕等陽衰陰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
急救外治:
- 蔥白酒煎法:取連須蔥白三莖搗爛,加黃酒四碗煎至二碗,分三次溫服。蔥白辛溫通陽,酒性行散,可急通陽氣、宣通脈絡。
- 炒鹽熨法:將炒熱之粗鹽布包,溫熨臍下氣海穴(臍下1.5寸),以熱力助陽氣回升,緩解陰寒內結。
-
內治原則:
- 若陽氣衰微甚者,可參照「四逆湯」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加減,回陽救逆;
- 兼氣滯者,佐以行氣藥如烏藥、小茴香,散寒止痛。
鑑別診斷
脫陽痧須與「陰痧」(寒痧)及「陽痧」(熱痧)區分:
- 陰痧:多見肢冷腹痛,但無陰縮面黑;
- 陽痧:常見身熱煩渴,痧點顯露,與脫陽痧之虛寒證迥異。
古籍考據
《痧症全書》明確記載此證,指出其「似痧非痧」的特性,強調溫通回陽為治療關鍵。清代醫家亦將此症歸於「痧脹」變證,認為與足厥陰肝經、任脈氣血驟閉相關。
脫陽痧為中醫急症之一,臨床需把握病機,及時溫通救逆,以防陽脫陰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