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脫陰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脫陰」指肝腎陰精過度耗損,導致陰液嚴重虧虛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二十難》,原文記載:「脫陰者目盲。」意指陰精耗竭,無法濡養目竅,進而引發視力嚴重減退,甚至失明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肝腎與陰精的關係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,精血互化。陰精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之一,具有滋養、濡潤臟腑及官竅的作用。若因久病、勞倦、房事過度或熱病傷陰等因素,導致肝腎陰精大量流失,即可能形成「脫陰」。 - 陰虛與目疾的關聯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肝開竅於目,腎精上承以明視萬物。若陰精耗脫,目失所養,則見視物昏矇、乾澀,甚則「目盲」。此與西醫視神經萎縮、黃斑病變等眼疾的某些表現有相通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精血虧虛的病機。 - 與其他「脫證」的區別
「脫陰」屬「脫證」範疇,與「脫陽」(陽氣暴脫)、「脫氣」(元氣驟泄)有別。脫陰以陰液枯涸為特徵,常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;而脫陽多見冷汗淋漓、四肢厥逆等陽衰症狀。
臨床表現
除目盲外,脫陰患者可能伴隨以下證候:
- 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(肝腎陰虛)
- 咽乾口燥,五心煩熱(虛火內擾)
- 形體消瘦,皮膚乾枯(津液失潤)
病因病機
- 久病傷陰:慢性疾病(如消渴、癆瘵)長期耗損陰液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肝鬱化火,暗灼肝腎之陰。
- 房勞過度:腎精妄泄,精虧及陰,累及肝血。
- 溫病後期:熱邪深入下焦,劫奪真陰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真陰欲竭」之候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提及:「陰虛則精血不足,而目視不明。」進一步闡明陰精與視力的因果關係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,治療此類目疾需「滋水涵木」,即補腎陰以養肝血。
綜上,「脫陰」為中醫重要病機概念,其核心在於肝腎陰精虧竭,影響視覺功能,並可延伸至全身陰虛證候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均圍繞「精血內奪」與「官竅失養」的相互關係展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