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營

病名概述

脫營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因情志內傷所致,可分為兩類:一類屬虛勞證,另一類則為腫瘤性病變(又稱「失榮」)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,後世醫家如《聖濟總錄》、《外科正宗》、《張氏醫通》等均有詳細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脫營的發病核心在於情志失調,尤其與長期精神壓抑、憂思鬱結相關。其病機可歸納為:

  1. 情志內傷

    • 《素問》指出,患者多因「嘗貴後賤」或「始富終貧」,境遇變遷導致情志不遂,氣機鬱滯。
    • 五志過極化火,煎灼營陰,致營氣內奪,氣血失和。
  2. 痰瘀互結

    • 氣滯日久,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;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痰瘀膠結,形成腫塊。
    • 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郁火相凝,隧痰失道」,說明痰火瘀阻經絡為腫瘤性脫營的關鍵病機。
  3. 臟腑虛損

    • 久病及腎,精氣耗竭,形體失養,見「皮焦筋屈,痿躄拘攣」等虛損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1. 虛勞型脫營

  • 形體衰敗:身體日漸消瘦,皮膚乾枯,肌肉萎縮。
  • 神志異常:時常驚恐不安(「灑灑然時驚」),甚則精神萎靡。
  • 經脈失養:筋脈拘攣,肢體痿弱不用。

2. 腫瘤型脫營(失榮)

  • 局部腫塊
    • 好發於肩頸、胸脅、四肢關節等處。
    • 初起微腫,皮色不變,漸增大如石,堅硬不移。
  • 破潰特徵
    • 後期腫塊破潰,流污血水而無膿,癒合困難。
  • 全身症狀
    • 煩悶喘促,五心煩熱,反映內火熾盛。

治療原則

1. 虛勞型脫營

  • 滋陰養營
    • 選方如《聖濟總錄》天門冬散(天門冬、熟地黃、人參等),滋腎填精。
    • 大補益石斛散(石斛、肉蓯蓉、枸杞子等),側重益氣養陰。

2. 腫瘤型脫營

  • 解郁化痰
    • 和榮散堅丸(香附、貝母、人參等),調氣活血、軟堅散結。
  • 清火解毒
    • 飛龍阿魏化堅丹(阿魏、雄黃、麝香等),攻毒化瘀,適用於痰瘀熱毒膠結之證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,脫營與流注、乳岩等病「同源異派」,皆與情志郁結相關,但病位深淺不同。
  • 此類腫瘤「破後無膿,惟流血水」,預後極差,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惡性腫瘤的深刻觀察。

脫營的辨證需區分虛實,虛者重在補益,實者需攻邪,然因病情複雜,治療難度極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