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營失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營失精

脫營失精,為中醫病名,指因精神情志刺激所致的虛勞證候,主要由於長期憂思悲恐、情志內傷,導致氣血耗損、精氣虧虛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損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疏五過論》,原文記載:「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」後世醫家將兩者合稱為「脫營失精」,認為其病機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脫營失精的發生,主要與情志因素有關,尤其是因社會地位、經濟狀況的劇變所導致的長期精神壓力。

  1. 情志內傷

    • 脫營:多因「嘗貴後賤」,即原本地位尊貴,後遭貶落,導致精神抑鬱,氣機不暢,營血耗傷。
    • 失精:多因「嘗富後貧」,即原本家境富裕,後陷入貧困,憂思過度,損傷脾腎,精氣虧虛。
  2. 氣血精液耗損

    • 長期情志不遂,導致肝氣鬱結,進而影響脾胃運化,氣血生化不足。
    • 憂思傷脾,脾虛則氣血不足;恐懼傷腎,腎虛則精氣不固,日久形成虛勞之證。
  3. 臟腑功能失調

    • 主要涉及心、肝、脾、腎,因情志影響,導致心氣不足、肝鬱化火、脾虛氣弱、腎精虧損,進而使整體氣血陰陽失衡。

臨床表現

脫營失精的症狀多表現為虛損之象,隨病情進展可逐漸加重:

  • 早期

    • 精神不振,情緒低落,易驚易恐。
    • 身體逐漸消瘦,氣短乏力。
    • 食欲減退,飲食無味。
  • 中期

    • 氣血虧虛加重,面色萎黃或蒼白。
    • 心悸怔忡,睡眠不安,甚則夢魘驚醒。
    • 肌肉鬆弛,四肢倦怠。
  • 後期

    • 精氣大虧,形體羸弱,行動無力。
    • 可能伴隨潮熱、盜汗等陰虛症狀,或畏寒、肢冷等陽虛表現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脫營失精,以調暢情志、補益氣血、固攝精氣為主,並根據具體證型辨證施治。

內服方藥

  1. 鎮心丹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
    • 適用於心氣不足、神志不寧者,可安神定志,補益心氣。
  2. 升陽順氣湯

    • 適用於脾虛氣陷、中氣不足者,可升舉陽氣,健脾益氣。
  3.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:

    • 適用於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者,可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。
  4. 左歸丸右歸丸

    • 若腎精虧虛明顯,可根據陰陽偏衰選用左歸丸(滋補腎陰)或右歸丸(溫補腎陽)。

外治法

  • 香鹽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    • 以香料與鹽混合,每日擦牙,可輔助固齒健腎,間接調理精氣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脫營:偏重於營血耗傷,與情志抑鬱、氣機不暢相關。
  • 失精:偏重於精氣虧損,與憂思恐懼、腎精不固相關。
  • 虛勞:為更廣泛的慢性虛損性疾病,脫營失精可視為其特殊類型。

脫營失精的治療需注重心理調攝,配合藥物調理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。歷代醫家對此病的論述,強調情志因素對人體健康的深遠影響,符合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