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癰

病名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癰疽》。其文記載:「發於足指,名脫癰。其狀赤黑,死不治;不赤黑,不死。不衰,急斬之,不則死矣。」此段描述不僅指出脫癰的發病部位與臨床特徵,更反映先秦時期中醫已掌握截趾手術以應對重症。後世醫家多將「脫癰」與「脫疽」視為同類疾病,然細究之,二者在病機與證候上略有差異。

病因病機
脫癰多因先天不足、情志失調,或外感寒濕之邪,導致經脈壅塞,氣血凝滯。其病位主要在足趾,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虧虛,氣血不達四末,則肢端失養,久而化熱成毒,腐肉敗骨。此外,過食膏粱厚味,痰濕內蘊,亦可能阻滯脈道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足趾冷痛、麻木,膚色蒼白或紫暗,行走時疼痛加劇(間歇性跛行)。隨病情進展,患處轉為赤黑,潰爛流膿,臭穢難聞,甚則趾節脫落。若見赤黑色澤,多提示熱毒熾盛,陰血耗傷,預後較差;若未現赤黑,則邪毒尚淺,可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寒濕阻絡型:患趾冷痛,遇寒加重,膚色蒼白,舌淡苔白膩,脈沉細。
  2. 血瘀脈阻型:疼痛劇烈,夜間尤甚,趾端紫暗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3. 熱毒熾盛型:患處赤黑腫脹,潰爛腐臭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4. 氣陰兩虛型:病程日久,潰瘍難斂,神疲乏力,舌淡少津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「通絡活血」為大法,依證型施治:寒濕者溫散通陽,血瘀者化瘀通脈,熱毒者清熱解毒,虛損者益氣養陰。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貼溫散藥膏;若腐肉已成,則需手術祛腐,必要時仿《內經》「急斬之」之法截除壞趾,以防毒邪內攻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等,對此均有詳述,並發展出內服外敷結合的綜合療法。

與脫疽之異同
脫疽(血栓閉塞性脈管炎)與脫癰皆屬肢端壞疽類疾病,然脫疽多見於下肢中、小動脈,病程較長;脫癰則專指足趾病變,起病急驟,古籍強調其「赤黑」為危候。二者治療上雖有相通之處,但脫癰更側重於熱毒與血瘀的即時處理。

此病記載彰顯中醫外科早慧,尤其《靈樞》提出截趾療法,為古代醫學應急處置之典範。後世醫籍如《瘍醫大全》《醫宗金鑒》等,皆在此基礎上深化辨治理論,豐富臨床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