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脫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脫證

病證名

  1. 陰陽氣血津液嚴重耗損之危重證候
    脫證為中醫急症之一,指人體陰陽、氣血、津液因急劇耗損或長期虧虛,導致機能衰竭、陰陽離決之危象。其臨床表現包括:

    • 大汗淋漓:尤以冷汗為主,反映陽氣外脫。
    • 四肢厥冷:手足逆冷,甚則冷至肘膝,提示陽氣不達四末。
    • 神志喪失:目合口開、手撒尿遺,為心神失守、五臟精氣外泄之兆。
    • 脈象微弱:脈微細欲絕,或沉遲無力,屬氣血津液枯竭之徵。

    病因病機

    • 暴脫:因大汗、大吐、大瀉、大失血或精液驟洩等,導致精氣急劇流失,陰陽失衡。此類證候與現代醫學「休克」部分重疊,常見於急性失血、嚴重感染或劇烈嘔瀉等病症。
    • 虛脫:因久病正氣耗竭,五臟功能漸衰,精氣逐步消亡所致,如心肺衰竭、肝腎功能失代償等慢性病危重階段。

    經典論述
    《靈樞·通天》云:「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」強調陰陽俱脫可致猝然昏仆、神識喪失,屬生死攸關之候。

  2. 中風辨證分型之一
    脫證亦為中風(腦血管病變)之重要證型,與「閉證」相對:

    • 脫證:屬虛證,症見目合口開、手撒肢冷、二便失禁、脈微欲絕,乃元陽外越、正氣潰散之象。
    • 閉證:屬實證,症見牙關緊閉、兩手握固、面赤氣粗、脈弦滑數,為風火痰瘀閉阻清竅所致。

    辨證要點
    脫證以「虛、寒、靜」為特徵,治療急當回陽固脫,如參附湯、四逆湯等;閉證則以「實、熱、動」為表現,治宜開竅醒神,如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等。

補充說明
脫證之病機核心在於「精氣外泄,陰陽失守」,臨床須細辨暴脫與虛脫之異,並結合五臟虛損(如心陽暴脫、腎氣欲絕)具體辨治。歷代醫家重視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,故急救時常以大劑益氣回陽之品,如人參、附子,以挽垂危之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