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佗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佗脊,又稱夾脊穴,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外奇穴,其名首見於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。此穴位於人體背部,沿脊柱兩側分布,與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,為臨床常用之要穴。

定位與取穴

佗脊穴具體位置在脊柱(椎骨)旁開0.5寸處,自上而下共計34穴(即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,每側17穴)。取穴時可囑患者俯臥,沿脊柱棘突旁開半寸(約一橫指)處按壓,局部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
經絡與作用機理

佗脊穴雖屬經外奇穴,然其緊鄰督脈與膀胱經第一側線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主藏五臟六腑之背俞穴。故刺激佗脊可同時調節督脈之陽氣與膀胱經之氣血,具有通調督陽、疏理臟腑之效。中醫理論認為,其作用機理在於:

  1. 疏通經絡:通過局部刺激,化解背部氣血瘀滯,改善脊柱周圍經氣運行。
  2. 平衡陰陽:督脈主陽,膀胱經絡屬陽,佗脊穴可調和陰陽氣機之偏盛偏衰。
  3. 內聯臟腑:穴位深部對應交感神經節,通過神經-體液調節影響內臟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佗脊穴主治範圍廣泛,尤擅長以下病症:

  • 脊柱相關疾患:如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、強直性脊柱炎等,可緩解疼痛、改善活動功能。
  • 內科雜病:通過不同節段配伍(如上段治心肺、中段調脾胃、下段補腎),用於咳嗽、胃痛、遺尿等症。
  • 神經系統病症:如肢體麻木、中風後遺症,能促進經脈氣血濡養筋脈。

刺灸方法

臨床操作時多採用針刺或推拿手法:

  1. 針刺:直刺0.5-1寸,或向脊柱方向斜刺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。針感常沿肋間或向四肢放射。
  2. 灸法:適用於虛寒證,以艾條溫和灸10-15分鐘,局部潮紅為度。
  3. 推拿:以拇指指腹按揉或掌根推擦,可鬆解背部肌肉拘急。

配伍運用

佗脊穴常與他穴配伍增效:

  • 配大椎、命門治脊柱強痛;
  • 配肺俞、心俞調節心肺功能;
  • 配腎俞、關元俞改善生殖系統疾病。

此穴因其位置特殊,操作時需嚴格掌握解剖層次,然其調節整體之效,歷代醫家多有驗證,實為針灸療法中不可或缺之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