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唾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唾膿血
唾膿血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患者咳唾時排出膿血相雜之穢物,屬肺系病變之典型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,其後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》進一步闡述,成為診斷肺癰(肺膿瘍)之關鍵指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唾膿血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風寒化熱,內蘊於肺,灼傷肺絡,致使熱壅血瘀,血肉腐敗成膿。其病機核心為熱毒壅肺、血敗肉腐,病理演變可分四期:
- 風熱襲肺:初期可見發熱、咳嗽、胸痛,痰黏量少。
- 熱毒壅盛:邪熱熾灼,痰濁與瘀血互結,咳唾黃濁膿痰,帶血絲。
- 潰膿期:痰熱腐敗成膿,咳吐腥臭膿血痰,胸痛劇烈,伴見身熱、口乾。
- 正虛邪戀:後期膿血漸少,但氣陰兩傷,見低熱、盜汗、氣短。
臨床特徵
《金匱要略心典》強調:「惟胸中痛,脈滑數,唾膿血,則肺癰所獨也。」其特點如下:
- 痰質:膿血相雜,狀如米粥,腥臭異常,靜置後分層(上浮泡沫,中為濁液,下沈膿渣)。
- 伴隨症狀:胸脅脹痛、咳喘氣促、面赤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數。
鑑別診斷
需與咳血、肺痿等症區分:
- 咳血:多見純血鮮紅,無膿液,常因陰虛火旺或肝火犯肺所致。
- 肺痿: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,少見膿血,屬肺葉萎弱之虛證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肺癰唾膿血者,宜排膿解毒。」強調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為治則。
- 《類證治裁》提出分階段用藥:初期宜辛涼宣肺(如銀翹散),成膿期用葦莖湯合桔梗湯,後期養陰清肺(如沙參麥冬湯)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熱解毒:黃芩、魚腥草、金蕎麥。
- 化瘀排膿:桃仁、冬瓜仁、薏苡仁(如葦莖湯主方)。
- 涼血止血:白茅根、側柏葉,膿血嚴重者可加牡丹皮、赤芍。
此證預後與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,古籍云「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」,早期介入尤為關鍵。相關內容可參見肺癰、咳唾膿血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