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觸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觸診
觸診,又稱「按診」,為中醫診斷學重要技法之一,屬「四診」中「切診」的範疇。醫師透過手部對患者體表進行觸摸、按壓或叩擊,以探查局部組織的寒熱、軟硬、壓痛、腫塊或異常反應,從而推斷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
觸診的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表裡相應,內臟氣血失調可反映於體表特定部位。透過觸診,能察知「病位」與「病性」,如:
- 寒熱:皮膚灼熱多屬陽證、實熱;清冷則多為陰證、虛寒。
- 軟硬:肌肉堅硬緊實者,常見於氣滯血瘀;鬆軟無力者,多屬氣虛或濕盛。
- 壓痛:固定刺痛者,多為血瘀;按之脹痛者,常因氣滯。
- 腫塊:質地堅硬、推之不移者(癥積),多屬血瘀;柔軟可動者(瘕聚),多為氣滯痰凝。
觸診的主要部位與臨床意義
-
按肌表
- 探察皮膚潤燥、溫度及肌肉彈性,判斷氣血盛衰與外邪性質。如濕疹患者皮膚多濕黏;陰虛者常見乾燥脫屑。
-
按手足
- 手足冰冷者,多屬陽虛或寒凝;掌心煩熱者,常為陰虛內熱。小兒高熱時若足心灼熱,需防驚風。
-
按胸腹
- 胸部:叩診濁音可能為痰飲停聚;肋下觸及腫塊,需考慮肝鬱或癥積。
- 腹部:脘腹脹滿拒按者屬實證(如食滯);喜按者多虛(如脾虛)。少腹硬滿或見於蓄血證(如《傷寒論》桃核承氣湯證)。
-
按額部
- 前額灼熱多為外感風熱;額頭冷汗淋漓者,可見於陽氣暴脫。
-
按俞穴
- 按壓特定經穴(如背俞穴、募穴)出現壓痛或結節,可反映對應臟腑病變。例如:胃俞壓痛提示胃疾;肝俞附近硬結或與肝氣鬱結相關。
觸診與經絡學說的結合
中醫觸診亦重視經絡循行部位的異常反應。例如:
- 沿經絡出現條索狀結節或壓痛,可能為氣血瘀阻。
- 三陰交穴按之凹陷(水腫)者,多屬脾腎陽虛水停。
觸診不僅用於診斷,亦能輔助評估治療效果。如針灸後,原壓痛點減輕,顯示氣血漸通。此技法強調「以手會意」,需結合望、聞、問三診,方能全面辨析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