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鼻疳
鼻疳,病證名。疳疾之一。出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又名疳(匿^蟲)、鼻(匿^蟲)瘡。症見鼻塞赤癢,連唇生瘡,涕多而黃,皮膚枯焦,肌膚枯瘦,手足潮熱。由乳食不調,上焦積熱,壅滯肺中所致。治宜清熱涼血,用五福化毒丹。若有濕熱,鼻下兩旁色紫微爛,癢而不痛,膿汁浸淫,治宜清熱利濕,用導赤散加梔子、澤瀉。外搽青蛤散。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九:“鼻疳,亦名疳瘡,鼻塞赤癢,連唇生瘡,涕多而黃,皮膚枯焦,肌膚枯瘦,手足潮熱,治宜清熱涼血,用五福化毒丹。若有濕熱,鼻下兩旁色紫微爛,癢而不痛,膿汁浸淫,治宜清熱利濕,用導赤散加梔子、澤瀉。外搽青蛤散。”
鼻疳是小兒疳疾的一種,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。主要表現為鼻塞、鼻癢、鼻腔流黃水、連唇生瘡、皮膚乾燥、肌肉消瘦、手足潮熱等症狀。鼻疳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小兒乳食不調,上焦積熱,壅滯肺中所致。治療上宜清熱涼血,用五福化毒丹。若有濕熱,鼻下兩旁色紫微爛,癢而不痛,膿汁浸淫,治宜清熱利濕,用導赤散加梔子、澤瀉。外搽青蛤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