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疳

病證名,屬疳疾之一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又稱「疳(匿^蟲)」、「鼻(匿^蟲)瘡」。此症多因乳食不節,上焦積熱,肺經壅滯所致,其病機與肺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鼻部症狀:鼻塞不通,鼻翼及鼻周皮膚赤癢,甚則連及唇周生瘡,涕液稠黃。
  • 全身症狀:肌膚乾枯焦燥,形體消瘦,手足心潮熱,或兼見煩躁不安。
  • 若濕熱偏盛者,可見鼻下兩旁皮膚色紫微爛,癢而不痛,膿液浸淫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疳多因小兒乳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積熱內生,上熏於肺。肺開竅於鼻,熱邪壅滯肺經,外發於鼻竅,故見鼻部瘡瘍。若濕熱相搏,則瘡面糜爛流膿;久病傷陰,則肌膚枯槁,陰虛內熱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肺熱壅盛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解毒消疳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五福化毒丹》,以黃芩、黃連、連翹等清肺熱,配合生地、赤芍涼血活血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斂瘡。
    • 方藥:以《導赤散》為基礎,加梔子清三焦之熱,澤瀉利濕泄濁;若濕重者,可酌加蒼朮、黃柏(即二妙散之意)。
    • 外用:局部塗敷《青蛤散》,以青黛、蛤粉等清熱燥濕,斂瘡生肌。

古籍補充
《幼科釋謎》提及:「鼻疳由熱乘肺,或乳食停滯,熏灼而成。」強調調理肺脾為治本之要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鼻疳外治之法,注重清潔瘡面後用藥,以防濕毒膠結。

此症與西醫「鼻前庭濕疹」或「慢性鼻皮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分型,結合內服外治,以調和臟腑為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