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唾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唾血

證名

唾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血液隨唾液而出,或痰中帶血之症。此症多與肺、脾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痰中帶血

    • 見於肺系病證,如《素問·咳論》所言:「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」此類唾血多因肺熱壅盛、燥傷肺絡,或陰虛肺燥所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咳嗽時痰中帶血絲,或咯出鮮血,可伴見胸痛、咽乾等症。
    • 相關證型包括「咳血」、「嗽血」、「咯血」,治法需辨證施治,如清肺瀉火、潤肺止血等。
  2. 血隨唾液而出

    • 此類唾血與脾、肝、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病因病機如下:
      • 脾不統血: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。
        • 症狀:唾血色淡,伴心悸怔忡、失眠、食少乏力、面色萎黃。
        • 治法:補脾攝血,方用歸脾湯、七珍散加減。
      • 肝不藏血:肝火熾盛或肝氣上逆,迫血妄行。
        • 症狀:唾血色鮮紅,伴頭痛、脅痛、口苦、便秘、脈弦數。
    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,方用當歸龍薈丸、瀉心湯等。
    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灼傷血絡。
        • 症狀:唾血量少色紅,伴咽乾口燥、心煩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  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方用滋陰降火湯、麥冬養營湯等。

補充說明
唾血一症,需與「吐血」、「衄血」等鑑別:

  • 吐血:血由胃而來,經嘔吐而出,常夾食物殘渣。
  • 衄血:指鼻、齒齦等部位出血,不隨唾液而出。

中醫治療唾血,強調辨證論治,根據病機選用清熱、補氣、養陰、涼血等法,以調和臟腑功能,使血歸其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