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唾癰呪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唾癰呪病:中醫精神治療法探析

概念溯源

唾癰呪病乃中醫學中獨特之精神治療方法,其名由「唾」、「癰」、「呪」、「病」四字組成。「唾」指啐唾之動作,「呪」即咒詛之言語(「呪」同「咒」),「癰」、「病」則泛指各類疾病。此療法源遠流長,最早見載於《黃帝內經》之《靈樞·官能》篇,其文曰:「疾毒言語輕人者,可使唾癰呪病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人之惡口毒舌者,亦由稟賦,諸無所利,而獨利於唾呪疾病。」

理論基礎

唾癰呪病之理論根基於中醫「形神一體」之整體觀。中醫學認為,精神活動與形體機能密切相關,情志因素既可致病,亦可治病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提出「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」,強調精神調攝於疾病治療之重要性。

此療法尤其重視「語言」與「氣息」之治療作用。中醫理論認為,言語不僅承載信息,更蘊藏能量,特定之咒語配合唾吐動作,可產生特殊之氣場效應,調節人體陰陽平衡。

操作方式

唾癰呪病之具體施行包含以下要素:

  1. 言語咒詛:施術者使用特定之咒語或惡言,其內容多為驅邪祛病之詞。此類咒語往往代代相傳,具有固定之語言結構與韻律。
  2. 啐唾動作:配合咒語進行唾吐,中醫認為唾液(金津玉液)具有解毒療效,《本草綱目》稱唾液能「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」。
  3. 意念導引:施術者需集中精神,將治病之意念通過言語與唾液化導至患處。

適應範圍

傳統上,唾癰呪病主要應用於:

  • 癰疽瘡瘍等外科疾患
  • 某些精神情志病症
  • 疑難雜症或病因不明之疾病
  • 民俗認為之「邪氣」所致病證

醫理探討

從中醫理論角度分析,唾癰呪病之作用機制可能包含以下方面:

  1. 情志相勝:運用惡毒言語激發患者之情志反應,以情勝情,達到治療效果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怒傷肝,悲勝怒」等情志相勝理論相通。
  2. 氣機調節:咒語之特定發音可振動經絡,唾液化生可滋潤臟腑,二者配合能調節氣機運行。
  3. 祝由移精:通過語言暗示改變患者之精神狀態,轉移其關注焦點,達到「移精變氣」之效。

歷史演變

唾癰呪病作為古代祝由科之重要組成部分,其發展歷經演變:

  • 先秦時期:與巫醫文化密切相關
  • 漢唐時期:逐漸納入正統醫學體系
  • 宋元以後:隨祝由科式微而轉入民間
  • 明清時期:部分醫家如張景岳等仍肯定其價值

現代意義

當代中醫理論視角下,唾癰呪病可視為一種特殊之心身干預技術,其核心在於語言與精神對人體之調節作用。雖然具體操作方式已少見於臨床,但其重視精神因素之治療理念,仍對現代心身醫學具有啟發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