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透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透泄

透泄為中醫治法之一,結合「透邪」與「泄熱」兩種作用,主要用於外感溫病或裡熱兼表證的治療。其核心在於以辛涼解表藥透達外邪,同時以苦寒藥清泄內熱,使邪氣分消,表裡雙解。

理論基礎

透泄法源於溫病學派的治療思想,尤其適用於熱性病初期,邪在衛分或氣分,兼有裡熱壅滯之證。此時若單純解表,恐裡熱未清;若僅清裡,則表邪難透。故需透泄並行,標本兼顧。

藥物配伍

  1. 透邪
    多用辛涼輕清之品,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,其性輕揚,能宣散表邪,透熱外達。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強調「在衛汗之可也」,即指此類藥物能疏解衛分邪氣。
  2. 泄熱
    常配苦寒降泄之藥,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,直折裡熱,清解內火。苦味藥性沉降,能導熱下行,與辛涼透表藥相伍,形成「辛開苦泄」之勢,既散外邪,又瀉內熱。

臨床應用

透泄法常見於以下證型:

  • 風溫初起:表邪未解,裡熱已生,症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口渴、舌紅苔薄黃,方如銀翹散加黃芩、知母。
  • 濕溫病:濕熱交蒸,纏繞氣分,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,可用甘露消毒丹,以藿香、薄荷透邪,黃芩、滑石泄熱化濕。
  • 暑溫夾濕:暑熱內蘊,外兼表邪,宜新加香薷飲,香薷透表,厚朴、扁豆化濕泄濁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辛開苦泄:偏重於調暢氣機,多用於濕熱痞滿(如半夏瀉心湯),而透泄法更強調表裡同治。
  • 清氣透表:屬氣分證治法,如白虎湯加薄荷,以清氣為主,透表為輔;透泄法則表裡並重。

透泄法體現中醫「分消走泄」的治療智慧,通過藥性配伍,使邪有出路,避免熱邪內陷或纏綿難癒。其運用須辨明表裡熱勢輕重,靈活調整辛透與苦泄藥的比例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