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透營轉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透營轉氣
透營轉氣,又稱「透熱轉氣」,為中醫治療溫病的重要治法之一,主要適用於熱邪初入營分階段的病症。此治法旨在清解營分熱毒的同時,藉由透達氣分之藥,引導邪氣外透,使其從氣分而解,避免熱邪深陷營血,導致病情加重。
病理機制
溫病發展過程中,熱邪由表入裡,可依「衛、氣、營、血」四個層次傳變。當邪熱初入營分時,雖已影響營陰,但尚未完全深入血分,此時若能及時透邪外出,可阻斷病勢進展。營分證的主要病機為熱灼營陰,擾亂心神,並可能兼有氣分餘熱未清之象。
臨床表現
熱邪初入營分,常見以下症狀:
- 身熱夜甚:因營陰受損,夜間陰氣當令,熱勢更顯。
- 口渴或不渴:熱灼營陰,口乾但不欲多飲,或僅輕度口渴。
- 心神受擾:時有譫語、心煩不眠,因熱擾心神所致。
- 斑疹隱隱:熱傷血絡,皮下隱見紅疹,但未完全透發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絳而乾燥,脈象細數,反映營熱陰傷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透營轉氣的關鍵在於「清營解毒」與「透熱外達」並用,使邪熱由營分轉出氣分而解。代表方劑為清營湯(出自《溫病條辨》),其組成與作用如下:
- 清營涼血: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玄參、麥冬,清解營分熱毒,滋養營陰。
- 透熱轉氣:銀花、連翹、竹葉、黃連,清泄氣分餘熱,助邪外透。
- 活血散瘀:丹參涼血活血,防熱與血結。
此方體現「入營猶可透熱轉氣」的治療原則,使營分熱邪不致內陷,反而外達氣分而解。
與相關治法的區別
- 氣營兩清:若氣分熱盛與營分證並見,則需氣營雙解,如化斑湯(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玄參、犀角等)。
- 涼血散血:若熱已深入血分,見明顯出血、發斑,則需涼血解毒,如犀角地黃湯。
透營轉氣體現中醫「先安未受邪之地」的防治思想,在溫病傳變初期截斷病勢,為營分證治療的重要策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