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透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透針法
透針法,又稱「透穴法」,為中醫針灸技法之一,指以一針貫穿多個穴位或經絡的針刺手法。此法透過單一針具的深刺或斜刺,同時刺激相鄰或對應的穴位,以增強經氣疏通、調和陰陽之效,臨床常用於治療經絡阻滯或氣血失調之症。
透針法的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穴位則是經氣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。透針法的核心在於「一針通兩穴,經氣相貫連」,透過針具的走向與深度,串聯不同穴位的協同作用。例如:
- 經絡相接:選擇同一經脈上相鄰的穴位(如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透勞宮),強化本經氣血調節。
- 表裡相配:透刺相表裡的陰陽經穴(如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透足厥陰肝經之太衝),調和臟腑功能。
- 左右交叉:以針橫貫對側穴位(如左曲池透右曲池),用於治療偏癱或左右氣血失衡。
常見透針組合
-
頭面部:
- 太陽透率谷:治偏頭痛、眩暈,疏通少陽經氣。
- 地倉透頰車:改善面癱或口眼喎斜,調和陽明經脈。
-
四肢部:
- 內關透外關:寬胸理氣,緩解心悸、胸悶,溝通手厥陰與手少陽經。
- 陽陵泉透陰陵泉:舒筋活絡,主治下肢痿痹,調和肝脾。
-
軀幹部:
- 中脘透下脘:健脾和胃,針對脘腹脹滿,統調任脈氣機。
透針法的操作特點
- 針具選擇:多用長針(如3寸以上毫針),依穴位深度調整進針角度。
- 手法要領:強調「透而不穿」,針尖需抵達目標穴位層次,但不宜穿透皮膚,以得氣為度。
- 補瀉調控:結合提插捻轉手法,如透刺後行補法可溫通經氣,瀉法則用於散瘀導滯。
臨床應用
透針法廣泛用於痛症、痿證、中風後遺症等,其優勢在於:
- 增效作用:單針覆蓋多穴,擴大治療範圍。
- 經氣互通:促進經絡間的氣血協同,尤適於複雜病機。
- 減少針數:降低患者畏針感,提升施術效率。
此技法需基於辨證選穴,結合經絡循行與病症特性,方能發揮「一針多效」之功。歷代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亦載有透針案例,足見其於傳統針灸學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