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觸傷真氣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觸傷真氣證

觸傷真氣證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外傷性內障範疇,因外力撞擊目珠,損及眼內真氣與經絡,導致氣血鬱滯、精華不運,進而影響瞳神功能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記載其病機為「打動珠中真氣,絡澀滯而郁遏」,強調外傷雖暫未顯現形損,然真氣受擾,日久可致內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珠為「五臟六腑之精氣所注」,其功能依賴經絡氣血之濡養。外力碰撞雖未直接破損眼表,卻可震盪眼內「真氣」——即維持目睛正常運轉的先天元氣與經絡之氣。此氣一旦受損,則氣血運行失暢,形成「絡澀滯而郁遏」之態,使清陽之氣不能上承於目,濁陰之氣滯留眼內,久而化生翳障,遮蔽瞳神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目珠疼痛,視物暫無異常,然數日後漸覺視物昏矇,如隔薄霧。若未及時調治,恐發展為「驚震內障」(外傷性白內障),此時瞳神雖未見明顯變形或大小參差,然晶珠混濁,視力嚴重受損。古籍提及「若初覺昏暗,速治之」,即強調早期氣血未凝滯時介入之重要性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氣滯血瘀:外傷後眼周或眼內隱痛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2. 真氣虧損:久病者視力持續下降,伴精神倦怠,脈細弱。
  3. 濁陰上泛:視物如煙霧籠罩,或見黑影飄動,苔白膩。

治療方向
中醫治此證以「通絡行滯、調和真氣」為原則。初期宜活血化瘀,選用《醫林改錯》通竅活血湯加減,疏通目中絡脈;若真氣受損,可輔以補益肝腎之品,如熟地黃、枸杞子,助精氣上注於目;後期若內障已成,則需結合撥障手法(如古代金針撥障術)或現代手術,然須配合內服藥調理氣血,以防復發。

古籍延伸
此證與「驚震內障」相關,然後者更強調外傷直接導致晶珠混濁,而觸傷真氣證涵蓋範圍較廣,包含氣機初傷至形質病變的過程,體現中醫「由氣及形」的病理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