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徒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徒居
徒居,為中醫古籍中所載之養生術語,意指獨處靜養、避世休憩之狀態。《靈樞·厥病》有云:「厥心痛,臥若徒居,心痛間,動作痛益甚。」此處以「徒居」描述靜臥休養之姿,對照動作後心痛加劇之病機,突顯靜態調攝於緩解特定病證之重要性。
從中醫理論觀之,徒居不僅為形式上的獨處,更蘊含「神氣內守」之養生思想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強調「恬惔虛無,眞氣從之」,其理與徒居相契——透過減少外緣干擾,使心神安寧,氣血得以調和。此狀態尤適於「厥心痛」等本虛標實之證,因動作耗氣而靜臥可減經脈之擾,緩解氣逆衝心之勢。
歷代醫家對徒居之應用,多結合「靜以養陰」之則。如《黃帝內經》論及「靜則神藏」,認為人體於靜態中能蓄養陰精,平衡陽動之性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亦載「獨臥守神」,主張暫離俗務以固根本,與徒居之理互通。此類休養法,不僅針對心痛,亦廣及虛勞、癒後調理等需斂氣存精之證。
然徒居非絕對之策,須辨證而施。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但欲寐」,雖形似靜臥,實為陽衰陰盛之危候,與養生性徒居有本質差異。故中醫臨牀強調「動靜有度」,徒居之用,當據病機陰陽虛實權衡,方合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之旨。
綜觀之,徒居作為傳統調攝之法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因勢利導」之智慧,其核心在於通過環境與心神之靜謐,助氣機復常,此亦為現代中醫緩解慢性疲勞、情志失調等症可資借鑒之古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