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屠道和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屠道和(字燮臣),清代湖北孝感縣人,原習儒學,後轉攻醫術,於中醫理論、本草學及脈學領域均有深厚造詣。其著作以系統性與實用性著稱,尤擅藥物分類與臨床應用,對後世中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學術貢獻與著作
- 《本草匯纂》三卷(1851年)
此書彙整歷代本草精要,以藥物功效為綱,結合臨床經驗,重新歸類。屠氏注重藥性與臟腑經絡的關聯,如將補益藥細分為「補氣」、「補血」、「補陰」、「補陽」,並附配伍禁忌,體現其「藥性歸經」思想。 - 《脈訣匯纂》二卷
融合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及歷代脈學精華,強調「脈證合參」。書中析論二十八脈象,並結合四時氣候與臟腑盛衰,提出「脈隨氣變」之說,對脈學診斷具指導意義。 - 《藥性主治》與《分類主治》各一卷
以病症為目,系統歸納藥物主治功能。如將咳嗽分為風寒、痰熱、肺虛等證型,對應列舉紫蘇、貝母、麥冬等藥,反映其「辨證用藥」的臨床思維。 - 《普濟良方》四卷(含《雜證良方》、《婦嬰良方》)
收錄內科雜病及婦兒科驗方,注重方劑加減與地域適應性。例如針對小兒疳積,提出「健脾消積」為本,選用茯苓、山楂等藥,兼顧脾胃特性。
學術特色
屠氏治學強調「博採眾長,重實證而輕空談」,其著作融合張仲景、李時珍等名家理論,並結合臨床驗證。如《本草匯纂》中對「黃芪」的論述,除補氣升陽外,更註明其「托毒生肌」之效,拓展了傳統應用範疇。
屠道和之《醫學六種》(1863年合刊)集其畢生所學,體系嚴謹,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,為清代中醫文獻中不可忽視之重要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