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觸經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觸經傷寒
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女性經期因誤食生冷之物,導致寒邪內侵,引發一系列外感寒證與內傷氣滯之症。其臨床表現為遍身潮熱、痰氣上逆而胸悶氣急、惡寒身痛,並見四肢厥冷等寒象。此病機關鍵在於經期氣血下注衝任,體表衛氣相對不足,寒邪乘虛內犯,阻遏陽氣,凝滯經脈,兼傷脾胃之陽,致使氣機升降失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直中:經期胞門開泄,寒邪易從肌表或口鼻直入,客於經絡,抑遏衛陽,故見惡寒、身痛。
  2. 陽氣鬱閉: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陽氣不得外達,故四肢厥冷;鬱而化熱,則見潮熱(非陰虛之熱,乃寒鬱化熱之假熱)。
  3. 痰濕內阻:寒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氣交搏,上逆於肺,故痰氣急滿。

治法
辛溫解表、散寒化濕、理氣和中為主,首選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五積散(含蒼術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等),此方兼具解表、溫中、祛痰、行氣之功,能一舉疏通表裏寒濕。若兼氣滯明顯,可加柴胡、香附疏肝;痰濕重者酌增茯苓、白芷化濕;寒甚者佐以幹姜、肉桂溫陽散寒。

常用藥物配伍

  • 表裏雙解:紫蘇梗、白芷散表寒;幹姜、肉桂溫裏寒。
  • 理氣化痰:厚朴、枳殼寬中下氣;半夏、陳皮燥濕化痰。
  • 活血調經:川芎、香附行氣活血,兼顧經期氣血調暢。
  • 透達鬱熱:地骨皮清虛熱,防寒邪鬱久化熱傷陰。

鑒別要點
需與熱入血室(少陽證兼經期發熱)區別:後者見往來寒熱、胸脅滿痛,治宜小柴胡湯;而觸經傷寒以寒濕內外相引為特徵,無少陽半表半裏之證。此外,若見但熱不寒、口渴脈洪,則屬化熱入裏,非純寒證,需調整用藥。

附註
古籍強調此證「不可妄投涼藥」,因寒邪未除而誤用寒涼,易致陽氣愈傷,病勢深陷。臨證時須細辨寒熱真假,尤重舌脈(舌苔白膩、脈沉緊為典型寒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