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食
定義
傷食,又稱「食傷」或「食積」,是中醫常見的病證名詞,指因飲食不節、過量進食或食物停滯於脾胃,導致消化功能受損的一類病症。其核心病機為「飲食內停,脾胃運化失常」,屬於「內傷飲食」範疇,多與脾胃氣機升降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過量:暴飲暴食,超過脾胃運化能力,導致食物積滯於中焦。
- 飲食不節:嗜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或不易消化之物(如糯米、油炸食品),損傷脾胃陽氣,阻礙運化。
- 脾胃素虛:先天脾胃虛弱,或久病後脾胃功能不足,稍進食即易停滯成積。
- 外邪誘發:若兼感風寒或濕邪,外邪內犯脾胃,可加重飲食積滯。
中醫認為,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當飲食停積,脾胃氣機壅滯,則生濕、生熱,進一步形成「食滯化熱」或「積滯生痰」等病理變化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(打嗝帶腐臭味、反酸)、厭食、嘔吐未消化食物、大便酸臭或溏泄。
- 兼症:
- 若化熱:口乾口苦、煩躁、舌苔黃膩。
- 若夾寒:腹痛喜溫、舌苔白滑。
- 兒童患者常見夜臥不寧、手足心熱。
辨證分型
- 食滯胃脘:以脘腹脹痛、拒按、嗳氣酸腐為主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脾虛夾滯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弱。
- 寒熱錯雜:腹脹痛、口乾但喜熱飲、下利臭穢,舌苔黃白相兼。
中醫治法
- 消食導滯:
- 常用方劑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)、枳實導滯丸。
- 單味藥:山楂(消肉積)、麥芽(消米麵積)、神麴(助發酵消化)。
- 健脾和胃:
- 脾虛者合用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,佐以消食藥。
- 清熱或溫中:
- 化熱加黃芩、連翹;寒滯加乾薑、砂仁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傷飲」區別:傷食偏重固體食物積滯,傷飲則因過飲水漿、酒酪,導致水濕停聚。
- 與「疳積」關聯:小兒長期傷食可發展為疳積,屬慢性營養失調,需健脾消疳。
古籍記載
-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
-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傷食者,飲食過度,脾胃不能運化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食滯之證,多因脾胃虛而運化不及。」
傷食雖為常見小疾,然長期不癒可能衍生痰濕、鬱熱等變證,進一步影響氣血生化。中醫治療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以恢復脾胃升降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