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食喘

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所致的氣喘之證,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一》,又稱「食積喘逆」。此證多因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食滯中焦,氣機壅滯,上逆犯肺,引發喘逆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胸脘痞滿,胃脘或腹部疼痛,惡食飽悶,噯氣酸腐,甚則嘔吐,大便或秘結或溏瀉,上氣喘促,呼多吸少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
病機分析
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食積內停,阻滯氣機。胃氣不降,反而上逆,影響肺之肅降,故見喘逆;食滯化熱或生寒,進一步加重氣機不暢,形成寒熱錯雜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消食導滯、調和脾胃為主,兼顧行氣降逆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保和丸:適用於一般食積喘逆,症見胸悶噯腐、苔膩脈滑者,功能消食和胃,化滯降氣。
  2. 資生丸:適用於脾胃虛弱兼食滯者,既能消食化積,又可健脾益氣。
  3. 枳術丸:用於脾虛氣滯,食積不化,以健脾消痞為主。
  4. 煮黃丸:針對寒積內阻,症見腹痛、喘逆、手足不溫者,功能溫下寒積。
  5. 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):適用於熱積內結,腑氣不通,症見腹滿便秘、喘促煩熱者,功能瀉熱通腑,導滯平喘。

辨證要點
需區分寒熱虛實。寒積者多伴腹痛喜溫、舌淡苔白;熱積者常見煩渴、苔黃燥;虛證則多見脾胃氣弱,食後喘甚,脈虛無力。治療時須根據證候選方,不可一味攻伐,以免損傷正氣。

此證與單純肺氣上逆之喘證有別,關鍵在於兼見脾胃症狀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重在調理中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