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塞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塞法

塞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指將藥物研磨成細粉後,以紗布包裹紮緊,或製成錠劑、栓劑等固體劑型,直接填塞於耳、鼻、陰道、肛門等體腔或竅道中,藉由局部接觸與藥物滲透,達到治療目的。此法起源於古代中醫臨床實踐,屬「外治」範疇,強調「藥達病所」的直效作用,尤其適用於竅道或黏膜病變。

塞法的應用與原理

  1. 藥物選擇與配伍
    塞法所用藥物多具辛香走竄、宣通開竅之性,或兼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之效。例如:

    • 鼻竇炎:常用川芎、辛夷、細辛、木通等研末塞鼻,取其辛溫通竅、散寒化濁之功,改善鼻塞流涕。
    • 耳疾:如耳瘡或耳痛,可選用黃連、冰片等清熱解毒藥,以紗布包裹塞耳。
    • 婦科陰道炎:蛇床子、苦參等燥濕殺蟲藥製成栓劑,用於濕熱下注之帶下病。
    • 肛腸疾患:如痔瘡腫痛,可將五倍子、地榆炭等收斂止血藥塞入肛門。
  2. 劑型與載體
    傳統塞法除紗布包裹外,亦發展出多種劑型:

    • 錠劑:將藥粉與賦形劑(如蜂蜜、白芨膠)黏合成固體,便於置入。
    • 栓劑:以油脂為基質,現代中醫改良為甘油明膠栓,適用於肛門或陰道。
    • 藥棉:浸漬藥液後塞入,如治療鼻衄時用白茅根汁棉球止血。
  3. 作用機理
    塞法通過局部刺激與藥物吸收發揮療效:

    • 竅道直通內臟:中醫認為耳、鼻等竅道與臟腑經絡相連(如「肺開竅於鼻」),塞藥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
    • 黏膜吸收迅速:藥物經竅道黏膜滲透,避開肝臟首過效應,尤適於不宜口服之症。
    • 物理阻隔與保護:如塞鼻止血時,藥棉兼具壓迫與收斂雙重作用。

古籍記載與發展

塞法早見於《傷寒雜病論》,張仲景以「蜜煎導」塞肛通便,開栓劑先河;明代《本草綱目》亦載錄多種塞鼻方,如「以蓖麻子仁搗膏塞鼻,治口眼喎斜」。清代吳尚先《理瀹駢文》進一步系統化外治理論,強調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,塞法與貼敷、熏洗等並列為重要手段。

此療法至今仍廣泛應用,結合現代製藥技術,衍生出中藥鼻腔噴霧、陰道泡騰片等新形式,體現中醫「因竅施治」的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