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觸經感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觸經感冒

病名:觸經感冒,見於明代醫家嶽甫嘉所著《妙一齋醫學正印·種子篇》。此病多因婦女經期之際,腠理疏鬆,氣血偏虛,外感風寒邪氣,導致營衛失調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女子經行時,血海空虛,衝任氣血下注胞宮,體表衛外之氣相對不足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肌表。風寒束表,阻遏衛陽,營陰鬱滯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周身疼痛、手足麻痹;邪正相爭,則發寒熱;風寒上犯清竅,故頭痛目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經行期間周身肌肉、關節疼痛
  • 手足麻痹或酸楚不適
  • 惡寒發熱,或寒熱往來
  • 頭痛目眩,鼻塞流涕
  • 或兼見月經量少、色暗,小腹隱痛

治法
辛溫解表為主,兼調和營衛、溫通經脈。因經期氣血虛弱,用藥需避過汗傷陰,宜輕宣透散,佐以養血和血之品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五積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白芷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肉桂等。
    • 功效:散寒祛濕、溫經和血,適用於風寒夾濕、氣血瘀滯之證。
  2. 桂枝湯加減
    • 若表虛明顯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以養血活血,或加防風、羌活增強祛風散寒之力。
  3. 荊防四物湯
    • 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加荊芥、防風疏風解表,適用於血虛兼外感者。

辨證要點
需與一般風寒感冒鑑別,觸經感冒特發於經期,且多伴隨血虛或血瘀見證。若寒邪化熱,見咽痛、痰黃,可稍加黃芩、連翹清解;若氣滯明顯,可佐香附、柴胡疏肝理氣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女子以血為本」的理論,強調經期調護需避風寒,用藥亦當顧護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