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塞因塞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塞因塞用

定義與源流
「塞因塞用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反治法」之一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。」其核心在於針對表象為「塞」的病證,反其道而行,採用「補塞」之法治療。前「塞」指治療手段(補益固澀),後「塞」指病證特徵(虛性閉塞不通)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辨證思想。

病機與辨證
此法治療的「塞證」,實為「本虛標實」之證,外見脹滿、閉塞不通等類似實證的表現,然其根本成因在於臟腑氣血虛弱,功能失司。例如:

  1. 脾虛腹脹: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,導致脘腹脹滿、按之柔軟,伴食少乏力,此非實邪壅滯,乃「虛滿」,當以健脾益氣(如四君子湯)治本,氣足則脹自消。
  2. 老人便秘:腎陽虧虛,腸道失於溫煦推動,見大便艱澀、腹中冷痛,需溫陽通便(如濟川煎),而非攻下。
  3. 婦女經閉:氣血兩虛,衝任不充,致月經停閉、面色萎黃,宜補氣養血(如八珍湯),不可妄用破血之品。

與「通因通用」之對比
同屬反治,然「通因通用」適用於實性通泄證(如熱結旁流用承氣湯),而「塞因塞用」針對虛性閉塞,二者皆需透過四診合參,辨明病性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

經典方藥舉隅

  • 補中益氣湯:治中氣下陷所致脫肛、陰挺,看似「下脫」實因氣虛不舉,升補即為「塞用」。
  • 右歸丸:治腎陽不足之尿頻、遺尿,雖見「通泄」之象,實因固攝無權,溫補腎陽即為「塞法」。

理論深層意義
此法體現中醫「正治反治」的靈活性,強調「虛則補之」的本質,突破表象束縛,直指病機核心。臨床須嚴格區分虛實真假,避免誤將「真實假虛」證誤用補法,反致留邪之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