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腮頷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腮頷發

病名,出自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,亦稱「發頤」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陽明胃經積熱上攻,蘊結於頤頷之間所致。若熱毒壅盛,氣血凝滯,則易化腐成膿;若正氣不足,邪毒內陷,可致病情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逐漸腫脹延及耳前耳後,張口困難,甚則膿成波動,伴發熱、頭痛、口渴等陽明熱盛之症。若膿液黃稠易潰,多屬實熱證;若潰後流膿清稀,久不收口,則多兼氣血虧虛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熱上攻證:頤頷腫痛初起,伴惡風發熱,治宜疏風清熱解毒。
  2. 胃熱壅盛證:腫勢劇烈,焮紅灼痛,口乾便秘,治宜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  3. 氣血兩虛證:潰後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,治宜益氣托毒、養血生肌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腮頷發者,乃陽明經風熱上壅所致。」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其病位在「頤頷之間」,並強調「膿成宜速刺,遲則穿喉」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內治:風熱證可用普濟消毒飲加減;胃熱證宜選清胃散合仙方活命飲;氣血虛者用托裏消毒散。
  • 外治:初起宜金黃散外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期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痄腮」(流行性腮腺炎)相區別。痄腮多見於小兒,具傳染性,常雙側發病;腮頷發則多單側,成人常見,無傳染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