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腮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腮癰
病名
腮癰,又稱「腮頷發」、「魚腮毒」、「金腮瘡」,為發於腮頷部位的癰腫疾患,首見於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三。此病多因陽明經鬱熱結聚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於肌表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腮頷部位屬陽明經所過,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風熱邪毒,導致陽明經氣機不暢,熱毒蘊結,氣血凝滯,遂發為癰腫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亦可循經上擾,加重熱毒壅滯之勢。
臨床表現
腮癰初起可見腮頷部腫脹疼痛,局部皮膚焮紅灼熱,觸之堅硬,逐漸腫勢擴大,痛感加劇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腑實之證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處按之應指;若膿潰後,則腫痛漸消,瘡口漸斂。
治法方藥
- 清胃瀉熱:適用於熱毒初結、尚未成膿者,方選《清胃散》加減,常用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藥,以清泄陽明鬱熱。
- 通腑泄熱:若兼見大便秘結、小便短赤,屬陽明腑實證,可選《涼膈散》瀉火通便,使熱毒從下而解。
- 解毒消癰:若二便如常,熱毒偏於肌表,可用《漏蘆湯》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,方中漏蘆、大黃、黃芩等藥配伍,專攻熱毒癰腫。
相關記載
腮癰屬「外癰」範疇,與「發頤」(頤頷部腫痛)、「痄腮」(流行性腮腺炎)等病證有別,需詳辨其病因及病位。歷代醫家強調,治療當分初、中、末三期,初期宜清熱解毒,中期膿成宜托毒透膿,後期膿潰宜生肌收口,並隨證調治。
補充說明
腮癰若遷延不愈,熱毒內陷,可能導致「走黃」(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敗血症),故早期清解熱毒為關鍵。此外,針灸療法可配合使用,如刺絡陽明經穴(合谷、內庭)以瀉熱,或局部圍刺以散結消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