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腮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腮癰,又名腮頷發、魚腮毒、金腮瘡。是指發於腮頷部的癰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三曰:“腮癰,發於腮頷,腫痛如癰,有膿出者,名曰腮癰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卷二十六曰:“腮癰,發於腮部,腫痛如癰,有膿出者是也。”

本病多因陽明結熱所致。治宜清胃瀉熱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若二便不通,可用涼膈散;二便如常者,用漏蘆湯。

清胃散(《醫宗金鑒》)

大黃(酒洗)三錢,黃連(酒洗)一錢五分,黃芩(酒洗)一錢,甘草(炙)一錢。

上四味,搗碎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

涼膈散(《醫宗金鑒》)

黃連(酒洗)一錢,黃芩(酒洗)一錢,甘草(炙)一錢,竹葉一錢,薄荷一錢,生石膏(碎)三錢,知母(酒洗)一錢五分,天花粉一錢五分。

上七味,搗碎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

漏蘆湯(《醫宗金鑒》)

漏蘆(去蘆)一兩,甘草(炙)一錢。

上二味,搗碎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