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百六十五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百六十五節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三百六十五節」為全身穴位的約數,泛指人體經絡氣血流注出入的關鍵部位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:「人有精氣津液,四支九竅,五藏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時明確指出:「三百六十五節者,非謂骨節,是神氣出入之處也。」此處「節」並非指解剖學上的骨節,而是指經絡系統中氣血輸布、調節的樞紐,即穴位。
理論淵源與內涵
- 天人相應的數理基礎
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相應,故取法天象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,對應人體三百六十五穴,象徵氣血運行與天地節律同步。此數雖為約數(早期實際記載穴位不足此數,如《靈樞·本輸》僅列百餘穴),但體現了「天人合一」的整體觀。 - 經絡與穴位的關係
「節」作為氣血轉輸的門戶,分佈於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絡脈之中。《靈樞·邪客》簡稱「三百六十節」,進一步強調穴位是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」的通道,主司調和陰陽、溝通表裡。 -
功能與分類
穴位依其特性可分為:- 經穴:歸屬於正經的穴位,如手太陰肺經的「太淵」。
- 奇穴:未入正經但具特殊療效的穴位,如「太陽穴」。
- 阿是穴:以壓痛點定位的臨時穴位。
臨床意義
「三百六十五節」的理論為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的核心依據。透過刺激特定穴位,可調動經氣,治療相應臟腑或經絡的疾病。例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: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……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。」說明穴位是調控人體功能的重要節點。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對微觀與宏觀聯繫的深刻理解,將人體視為由無數氣血交會點構成的動態網絡,進一步深化了經絡學說的實踐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