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百六十五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百六十五絡

在中醫理論中,「三百六十五絡」是泛指人體周身細小的絡脈系統,為經脈的分支,廣泛分布於全身各處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記載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此處的「三百六十五」並非確數,而是古人以一年天數為喻,形容絡脈網絡之繁密,與全身穴位相互聯繫,構成氣血運行的微觀通路。

絡脈的生理功能

絡脈作為經脈的細小分支,主要功能在於滲灌氣血至身體各部位,尤其體表與臟腑之間的聯絡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,絡脈將經脈中的氣血輸布至皮肉筋骨,並濡養五官九竅。此外,絡脈亦為病邪傳變的途徑,外感或內傷之邪可透過絡脈深入臟腑,或由內而外反映於體表。

絡脈與穴位的關係

中醫認為,穴位是氣血匯聚之處,而絡脈則如同網絡般連接這些穴位。每一穴位皆由絡脈聯繫,使氣血得以灌注,並對外界刺激(如針灸)產生反應。當氣血失調時,絡脈可能出現瘀滯或虛損,此時透過針刺或艾灸相應穴位,可調節絡脈氣血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或「虛則補之」的效果。

絡脈的病理表現

絡脈病變常見於氣血運行不暢,如「久病入絡」,指慢性疾病易導致絡脈瘀阻,出現疼痛、麻木或局部色澤異常。此外,《內經》提及「血絡」概念,指體表可見的淺層絡脈,若顯露扭曲或色澤青紫,多提示內在氣血瘀滯,如痹證、癥瘕等。

絡脈的治療意義

針灸療法尤重絡脈調理,如「刺絡放血」即針對瘀滯的血絡直接施治,以瀉邪通絡。另如藥物中的「通絡」類方劑(如旋覆花湯、通竅活血湯),亦透過活血化瘀或辛香走竄之性,修復絡脈功能。清代醫家葉天士更發展「絡病」學說,強調「初病在經,久病在絡」,深化對絡脈病理與治療的認識。

三百六十五絡的理論,不僅體現中醫對人體微觀結構的觀察,更成為臨床診治的重要依據,尤其在痛證、痿痹及內科雜病的辨治中,具有獨特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