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觸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觸惡
觸惡為中醫病名,乃霍亂之俗稱,出自《證治要訣》。其名源於發病急驟,症狀劇烈,揮霍之間氣機逆亂,故稱「觸惡」。此病多因外感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,致脾胃升降失司,清濁相干,亂於腸胃,臨床以猝然吐瀉交作、腹痛如絞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時邪:暑濕穢濁之氣侵襲,壅遏中焦,使脾胃運化失常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氣機逆亂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腐敗之物,損傷脾胃,濕熱內蘊,或寒濕困脾,導致升降悖逆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肝氣橫逆犯胃,加重中焦氣機紊亂。
證候分型
中醫將霍亂(觸惡)分為寒霍亂、熱霍亂與乾霍亂三類:
- 寒霍亂:吐瀉清水如米泔,四肢厥冷,舌淡苔白膩,脈沉細。屬寒濕困脾,陽氣衰微。
- 熱霍亂:吐瀉物臭穢,發熱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為濕熱穢濁鬱遏中焦。
- 乾霍亂:猝然腹中絞痛,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煩躁悶亂,脈沉伏。此乃穢濁閉塞氣機,最為危急。
治法方藥
- 寒霍亂:溫中散寒,化濕降濁,方用藿香正氣散或附子理中湯加減。
- 熱霍亂:清熱化濕,辟穢泄濁,方選燃照湯或蠶矢湯。
- 乾霍亂:急宣壅滯,辟穢開閉,可刺十宣、委中放血,內服玉樞丹或行軍散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要訣》指出觸惡「與中惡相似」,強調其發病迅疾,與中惡(卒然昏厥)同屬危急之候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霍亂寒熱屬性,提出「寒多不渴理中湯,熱多而渴五苓嘗」之辨證綱領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灸急救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霍亂吐瀉取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等穴以調和脾胃氣機。
觸惡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急症之辨證思維,結合內服外治,標本兼顧,展現傳統醫學對穢濁病邪之獨到見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