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痹詳述
三痹為中醫痹證之統稱,涵蓋「行痹」、「痛痹」、「著痹」三類,源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痹論》所載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」其病機為外邪侵襲經絡,導致氣血閉阻,臨床表現隨邪氣偏勝而異,治法亦各有所重。
一、三痹分型與病機
-
行痹(風痹)
- 病因病機:風邪偏勝,風性善行數變,故疼痛遊走不定,多發於肢體關節。
- 症狀特點:關節疼痛呈遊走性,或見惡風發熱,舌苔薄白,脈浮緩。
- 治法方藥:以祛風通絡為主,佐以散寒除濕,兼養血活血。代表方如防風湯(防風、當歸、赤苓、杏仁等),取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。
-
痛痹(寒痹)
- 病因病機:寒邪偏勝,寒性凝滯,氣血受阻而痛劇,得溫則減。
- 症狀特點:關節疼痛劇烈,固定不移,遇寒加重,局部不紅不熱,舌淡苔白,脈弦緊。
- 治法方藥:以溫經散寒為主,輔以祛風除濕,兼補腎陽。方選加減五積散(蒼朮、厚朴、當歸、麻黃等),或烏頭湯類,以辛熱之品逐寒邪。
-
著痹(濕痹)
- 病因病機:濕邪偏勝,濕性黏滯重濁,故肢體沉重、麻木不仁。
- 症狀特點:關節酸痛重著,肌膚麻木,或腫脹,陰雨天加重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方藥:以健脾滲濕為主,佐以祛風散寒,益氣固表。常用川芎茯苓湯加黃芪、白朮(川芎、茯苓、赤芍、黃芪等),或薏苡仁湯,強調「脾旺則濕自化」。
二、三痹通用治法
針對風寒濕三氣交雜難分者,可選三痹湯(獨活、秦艽、防風、細辛等)綜合調治,此方融祛風、散寒、除濕於一體,兼顧氣血雙補,適用於痹證日久正虛者。
三、辨證要點與用藥思路
- 邪氣偏勝:行痹多風,痛痹多寒,著痹多濕,然臨床常兼夾為病,需辨主次。
- 臟腑聯係:《內經》云「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」,故久痹可累及肝腎,或見痰瘀互結,此時需配伍補肝腎、化痰瘀之品,如杜仲、桑寄生、白芥子等。
三痹之辨,重在察邪氣之盛衰、病位之淺深,並結合體質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對此均有發揮,豐富了痹證的治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