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變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變刺
三變刺為中醫針刺法之一種分類,出自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,主要針對不同病機與體質,採取三種相應的刺法,分別為「刺營出血」、「刺衛出氣」及「刺寒痹納熱」。此三法依據病邪所在層次與性質而施治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與「因人制宜」之原則。
一、刺營出血
「營」指營氣,行於脈中,主濡養周身。若邪客於營分,多見血絡瘀滯,症如疼痛固定、色紫暗等。此法以刺絡放血為主,常用三棱針點刺出血,或毫針淺刺血絡,以泄營分之邪。臨床多用於實熱瘀血證,如癰腫、痺痛等。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絡刺」、「贊刺」亦屬此類。
二、刺衛出氣
「衛」指衛氣,行於脈外,主溫養肌表、防禦外邪。若衛氣失調,常見惡風、汗出異常、肌肉酸楚等。此法以淺刺為主,如《靈樞·官針》之「毛刺」、「浮刺」,刺激皮部以疏泄衛分邪氣。針具多選毫針,手法輕快,不深入肌肉,旨在調動衛氣運行,適用於外感表證或氣機壅滯之證。
三、刺寒痹納熱
「寒痹」為寒邪凝滯經絡,氣血不通所致,症見關節冷痛、遇寒加重。此法強調針後輔以溫熱療法,分兩類:
- 布衣之治:以火針(焠刺)直接溫通患處,藉火熱之力驅散寒邪。
- 大人之治:針後配合藥熨(如辛溫藥物炒熱外敷),透過藥性與溫熱雙重作用散寒。
此類刺法體現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,亦反映古代對體質差異的重視(如「布衣」與「大人」之別)。
學術淵源與發展
三變刺理論源自《內經》對病邪層次(營、衛)與性質(寒、熱、瘀)的辨析,後世醫家進一步拓展其應用。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結合灸法強化「納熱」之效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刺營出血與溫病學說結合,用於熱入營血之證。此三法不僅為針刺技術之分類,更蘊含中醫「分層論治」與「針藥並用」的整體思維。
三變刺之要義,在於精準辨識病位與病性,靈活選用相應刺法,後世針灸流派中的「刺血療法」、「溫針療法」等,皆可視為其延伸與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