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三部」概念詳解

一、發病部位之三部

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出疾病發生的三個主要部位系統:

  1. 臟部(陰部):指五臟系統,為內傷病變的主要部位。情志過度(喜怒不節)可直接損傷臟腑功能,形成由內而發的疾病,屬「病起於陰」的範疇。
  2. 上部:涵蓋頭面、頸項及上肢區域,外感六淫中風邪、暑邪等陽邪多由此侵入,即「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」。臨床常見如外感風寒初期的頭痛、項強等症狀。
  3. 下部:包括腰腹、下肢及會陰部,濕邪、寒邪等陰邪易從此侵襲,所謂「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」。典型表現如濕邪導致的下肢沉重、關節痠痛等。

此分類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將人體與自然環境的致病因素有機結合。

二、人體結構之三部
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將人體劃分為:

  1. 上部(頭面頸項):含天部之氣,與天氣相通。診察重點包括:

    • 頭部九竅功能狀態
    • 面部色澤變化
    • 頸項部經脈循行
  2. 中部(胸膈至上腹):代表人部之氣,主司氣機升降。關鍵臟腑:

    • 心肺居上焦
    • 肝膽脾胃居中焦
    • 體現「中焦如漚」的運化功能
  3. 下部(臍以下):屬地部之氣,與地氣相應。包含:

    • 下焦腎與膀胱
    • 大小腸及生殖系統
    • 下肢經絡氣血運行

此劃分為古代三部九候診法奠定基礎,與「三焦」理論有內在聯繫。

三、面部診斷之三部

《靈樞·天年》記載的面部三部分區:

  1. 額部(上部):對應咽喉以上器官

    • 額心區:反映心神狀態
    • 兩側太陽區:與膽經相關
  2. 鼻部(中部):反映臟腑功能

    • 鼻頭屬脾
    • 鼻翼候胃
    • 印堂觀察心肺
  3. 頦部(下部):對應臍以下臟器

    • 口唇四周診脾胃
    • 下頦觀腎與生殖系統

臨床應用體現於「五色診」,如《靈樞·五色》詳細論述各部位色澤變化與疾病的對應關係。

四、脈診部位之三部

《難經·十八難》確立的寸口脈診三部分區:

  1. 寸部(掌後高骨以遠):

    • 左寸候心與膻中
    • 右寸候肺與胸中
    • 反映上焦氣機狀態
  2. 關部(掌後高骨處):

    • 左關候肝膽
    • 右關候脾胃
    • 體現中焦運化功能
  3. 尺部(掌後高骨以近):

    • 左尺候腎與小腸
    • 右尺候命門與大腸
    • 反映下焦根本之氣

此分區與臟腑配屬經歷代醫家補充完善,成為脈診學核心內容。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進一步發展了各部脈象的臨床意義。

理論延伸與應用

  1. 三部與三才:上部應天、中部應人、下部應地,體現中醫整體觀
  2. 診斷學價值:四種三部理論共同構成中醫定位診斷體系
  3. 治療指導:針灸取穴、藥物歸經常參照三部理論
  4. 養生應用:上中下三部調攝各有側重,如「上清下溫」的養生原則

這些概念在《黃帝內經》後歷代醫著中不斷深化,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運用三部理論辨別病位深淺,金元四大家發展出相應治療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