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部九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部九候詳解
三部九候之概念溯源
三部九候乃中醫診脈之重要術語,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云:「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」此診法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思想,通過對人體多處動脈之觸診,全面把握臟腑氣血之盛衰變化。
全身遍診法之三部九候
頭部三候
- 上部(太陽穴):位於兩額動脈處,屬足少陽膽經,主候頭部病變。此處脈象異常多見於頭痛、眩暈等頭部疾患。
- 中部(耳門穴):位於耳前動脈處,屬手少陽三焦經,主候耳目病變。此處脈象變化可反映耳鳴、耳聾、目疾等問題。
- 下部(地倉、大迎穴):位於兩頰動脈處,屬足陽明胃經,主候口齒病變。此處脈象異常常見於牙痛、口瘡、面癱等症。
上肢三候
- 上部(寸口脈):位於手太陰肺經之腕後動脈,即今常用之診脈部位。肺朝百脈,此處不僅候肺,更能反映全身氣血狀況。
- 中部(神門穴):位於手少陰心經之腕部動脈。心主血脈,此處脈象可察心血之盛衰、心神之安否。
- 下部(合谷穴):位於手陽明大腸經之虎口處動脈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此處脈象可候胸中氣機,尤善診察氣滯、氣逆之證。
下肢三候
- 上部(五里穴或太衝穴):位於足厥陰肝經。男子取五里穴,女子取太衝穴。肝主疏泄,此處脈象可察肝氣之鬱結或亢盛。
- 中部(箕門穴或衝陽穴):位於足太陰脾經之箕門穴,若候胃氣則取足陽明胃經之衝陽穴。脾為後天之本,此處脈象可察脾胃運化功能。
- 下部(太谿穴):位於足少陰腎經之內踝後動脈。腎為先天之本,此處脈象可察腎氣之盛衰、陰陽之偏頗。
寸口診法之三部九候
《難經·十八難》提出另一種三部九候診法,專注於寸口脈之診察:
寸關尺三部
- 寸部:腕後橈骨莖突內側,主候上焦(心肺)
- 關部:寸部下約一指,主候中焦(脾胃肝膽)
- 尺部:關部下約一指,主候下焦(腎、膀胱、大腸、小腸)
浮中沉三候
每部又以不同指力分為:
- 浮取(舉):輕按皮膚,候陽氣、表證
- 中取(尋):中等力度,候氣血平和狀態
- 沉取(按):重按至骨,候陰分、裡證
此種診法形成「三部九候」之格局,共可得二十七種脈象變化,極大豐富了脈診信息。
三部九候之臨床應用
三部九候診法在中醫辨證中具有重要價值:
- 定位診斷:通過不同部位脈象變化,判斷病變所在經絡臟腑
- 定性診斷:根據脈象之遲數、大小、滑澀等特徵,判斷病性寒熱虛實
- 預後判斷:脈象之有無胃氣、神氣、根氣,可推測疾病轉歸
《內經》特別強調三部九候之調和與否:「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。」指出各部脈象應當協調統一,若出現明顯差異,則提示病情輕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