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常

三常為中醫問診之重要內容,首見於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,指「貴賤、貧富、苦樂」三者,乃診病時須探究之患者社會背景與身心狀態。此三者與人體氣血陰陽、情志變化密切相關,為辨證論治之關鍵依據。

貴賤

貴賤指社會地位之高下,反映患者所處環境與生活型態之差異。中醫認為「形樂志苦」或「形苦志樂」皆能致病。地位尊貴者,多勞心耗神,易致心脾兩虛,常見心悸、失眠、倦怠;地位卑下者,多勞力傷形,易見氣滯血瘀或筋骨勞損。如《靈樞·師傳》云:「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驕恣縱欲輕人」,即指出社會地位影響情志與體質。

貧富

貧富關乎經濟條件,直接影響飲食起居與調養資源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丁」,富者多食肥甘厚味,易生痰濕內熱,發為消渴、癰瘡;貧者營養匱乏或勞作過度,則多氣血虧虛,見羸瘦、乏力。此外,貧者憂思鬱結,富者安逸少動,皆為病機之潛因。

苦樂

苦樂指精神情志之狀態,為七情致病之樞紐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:「百病生於氣也」,樂者氣機舒暢,然過喜傷心;苦者氣鬱化火,常見肝失疏泄。臨床上,長期憂患易致肝鬱脾虛,而驟逢大喜亦可引發心陽浮越。醫者須細察其情志變遷,如《醫宗必讀》所云:「境緣不偶,營求未遂,深情牽掛,良藥難醫。」

三常與整體辨證

三常實質上涵蓋「形神合一」之思想,社會環境透過情志、勞逸、飲食等途徑影響臟腑功能。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指出「飲食失節、勞役過度、情志所傷」為內傷主因,正與三常相呼應。診病時須綜合三者,辨析其體質偏頗,例如:貴而貧者多虛中夾鬱,富而苦者常見痰熱擾神,方能精準立法用藥。

此問診法體現中醫「上醫醫國,中醫醫人,下醫醫病」之整體觀,亦為現代身心醫學與社會醫學之先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