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搐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搐搦
搐搦為中醫證名,指肢體不自主收縮抽動之症,其表現多端,或見四肢頻頻抽搐、腕部握固難伸,或現腰膝筋脈攣急,甚則十指開合無度、肌肉拘急顫動。《醫碥·卷四》有云:「抽搐者,手足頻頻收縮也。」又謂:「搐搦者,十指開合如數物狀,兩拳緊捏而不弛。」此症多因風、火、痰、虛等邪擾動筋脈所致。
歷代醫家對搐搦之論述略有異同。明代王肯堂於《證治準繩·傷寒》中指出,搐搦實為「瘛疭」之俗稱。瘛疭者,筋脈急縱交替,瘛為筋急引縮,疭為筋緩縱伸,二者相兼,故見抽搐顫動之態。此說將搐搦與瘛疭視為同類病症,皆屬筋脈失調之候。
從病機而言,中醫認為搐搦多與肝系相關。肝主筋,凡肝風內動、肝血虧虛,或熱極生風、陰虛風動,皆可致筋脈失養而發為搐搦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即提示肢體顫動抽搐之症,其本多在肝。此外,痰熱壅盛、氣血兩燔,或溫病熱入營血,亦常見搐搦並見神昏,此屬熱擾神明、風火相煽之危候。
辨證上,搐搦須分虛實。實證多因外感熱病或痰火內盛,抽動有力,伴面赤煩躁、舌紅苔黃;虛證則常見於久病陰虧或血虛生風,抽動緩弱,兼見舌淡脈細。治療當隨證立法,如涼肝息風、滋陰柔筋,或豁痰開竅等,方選羚角鈎藤湯、大定風珠之類,針灸則多取太衝、合谷等穴以調肝鎮痙。
此症與「痙病」「顫證」等皆有相似,然痙病以項背強急為主,顫證則多見肢體持續震顫,而搐搦特徵在於陣發性筋急抽動,臨床須細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