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池
一、經外奇穴
三池為經外穴名,出自《經外奇穴匯編》。其位置位於肘部橈側,以曲池穴(屈肘成直角,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)為中心,上下各一寸處,共三穴。
-
定位與取穴
- 上池:曲池穴上一寸。
- 中池:即曲池穴本身。
- 下池:曲池穴下一寸。
三穴呈垂直排列,屬手陽明大腸經區域。
-
主治功能
- 熱病:三池穴可清瀉陽明經熱,緩解外感發熱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- 鼻淵:通過調理大腸經氣,改善鼻塞、流涕等鼻部疾患。
- 上肢經絡病:主治肘臂酸痛、麻木,或上肢活動不利,如中風後遺症所致的手臂不遂。
-
針灸操作
- 針刺:直刺1至1.5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酸脹感為度。
- 艾灸:艾炷灸3至5壯,或艾條溫和灸5至15分鐘,適用於寒痹或氣血瘀滯之證。
二、氣功內景術語
三池在道家氣功與《黃庭內景經》中,為人體內三處重要氣液匯聚之所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:
-
中池(膽)
- 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。《黃庭內景經》稱膽為「中池」,認為其為清淨之府,氣機疏泄的樞紐。
- 氣功修習中,意守中池可調暢肝膽之氣,改善鬱結、驚悸等情志病症。
-
華池(舌下)
- 位於舌下金津、玉液二穴處,為津液滋生之地。
- 道家修煉強調「吞津漱液」,以滋養腎精。華池津液充盈,可潤澤五臟,助益長生。
-
玉池(小腹胞)
- 指下丹田或膀胱胞宮區域,為先天精氣儲藏之處。
- 氣功導引中,玉池為煉精化氣的關鍵,通過呼吸吐納與意守,可溫養元氣,強健根基。
三池與氣血運行
三池在氣功理論中,象徵「上中下」三焦氣化通路:華池主津液上承,中池司氣機樞轉,玉池固精氣下元。三者協調,則人身氣血周流無礙,符合《黃庭經》「三池內盈,百病不生」之旨。
補充:中醫理論關聯
- 經絡學說:三池穴屬陽明經,多氣多血,故擅調氣血壅滯。
- 臟象理論:氣功三池對應膽、腎、津液代謝,與中醫「肝膽相照」「腎主水液」理論相呼應。
- 臨床應用:針灸三池穴可配合谷、合谷等穴,增強疏風清熱之效;氣功三池修習則常見於內丹術與養生功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