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蟲

概念源流

三蟲一詞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五十,指小兒常見的三種腸道寄生蟲病,包括長蟲(蛔蟲)、赤蟲(薑片蟲)和蟯蟲。隋代巢元方在該醫典中系統論述了三蟲的致病特點與臨床表現,奠定了中醫對寄生蟲病的認識基礎。

三蟲分類與特徵

長蟲(蛔蟲)

  • 形態特徵:體長如蚯蚓,色白或淡黃,長者可達尺餘,故稱"長蟲"。
  • 致病特點:蛔蟲性動好竄,善鑽孔竅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云:"蛔蟲攻心,痛不可忍"。其致病可分為蟲踞腸道、蟲擾膽腑、蟲結成團等不同證型。
  • 臨床表現:臍腹陣痛,食慾異常(嗜食或厭食),面黃肌瘦,甚則蛔厥(膽道蛔蟲症)見突然右上腹鑽頂樣疼痛、肢冷汗出。

赤蟲(薑片蟲)

  • 形態特徵:蟲體扁平呈葉片狀,色赤紅,故稱"赤蟲"。
  • 致病特點:多因生食水生植物染蟲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其"損人氣血,令人面黃腹脹"。蟲體吸附腸膜,耗傷氣血津液。
  • 臨床表現:腹脹泄瀉,糞便夾雜不消化食物,日久可見面色萎黃、肢體浮腫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
蟯蟲

  • 形態特徵:體小如線頭,色白,雌蟲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。
  • 致病特點:《幼幼集成》描述其"形細微,居廣腸,多令小兒肛癢"。蟲擾魄門,影響睡眠。
  • 臨床表現:夜間肛門奇癢,煩躁夜啼,睡眠不安,可於肛周見細小白色蟲體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三蟲致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• 飲食不潔:食入未煮熟食物或生冷瓜果,蟲卵隨之入體
  • 脾胃虛弱: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云:"脾胃虛則蟲動",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,為蟲提供滋生環境
  • 臟腑失和:肝膽疏泄失常或腸腑傳導不利,均可導致蟲體不安而妄動

辨證要點

歷代醫家總結三蟲辨證經驗如下:

  • 望診:面部白斑(蟲斑)、爪甲白點、下唇內側粟粒狀小點
  • 問診:異嗜症狀(喜食生米、泥土等)、臍周疼痛時作時止
  • 切診:腹診可及條索狀蟲團,脈象多見弦滑或沉細

治療原則

傳統中醫治療三蟲遵循以下法則:

  • 殺蟲驅蟲:選用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檳榔等具殺蟲功效的藥物
  • 調理脾胃:配伍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,標本兼顧
  • 通腑導滯:適當使用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,助蟲體排出
  • 安蛔止痛:針對蛔厥證,用烏梅丸酸苦辛並投,安蛔緩急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詳載:"凡治蟲病,當先察其腹痛與否,痛則蟲動,不痛則蟲伏"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提出:"凡蟲證,必以甘甜之物誘之,繼以苦辛之味殺之"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則強調驅蟲需配合活血化瘀,改善腸腑氣血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