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串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串毒
病名:三串毒,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五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。其特徵為病灶隨情志波動而發,潰爛漸進,蔓延無定,病程纏綿難癒,預後多險惡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六淫外侵(如嚴寒酷暑)、七情內傷(如憂思鬱怒),致臟腑積毒,氣血壅滯而成。另有年老體弱或久居濕地者,雖性情平和,亦可因濕毒內蘊、經絡阻滯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:
初起皮膚泛紅,腫痛不甚明顯,然日久漸見皮肉分離,外皮完好而內裏潰爛,病灶上下串延,範圍擴散。若兼見食欲不振、泄瀉不止或持續發熱,則屬毒邪深陷、正氣衰敗之危候。
治法:
可參照「發背」、「癰疽」等外科病症之治療原則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為主,輔以調和氣血。若屬虛證,則需扶正祛邪,兼顧脾胃功能。用藥可選黃連解毒湯、托裏消毒散等方劑加減,外治則視潰瘍情況選用拔毒生肌之品。
古籍補充: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強調,此症雖形於外,實根於內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尤重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