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三法詳論

三法概念溯源

三法乃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,其內涵可分為二大體系:一者為疾病發展三階段之治法原則,二者為汗、吐、下三種具體祛邪方法。此理論體系源自《內經》治療思想,後世醫家如張子和於《儒門事親》中更明確提出「三法可兼眾法」之觀點,成為攻邪派之核心治療手段。

疾病三階段治法

初期治法:峻猛攻邪

疾病初起,邪氣方襲,正氣未虛,此時當以祛邪為要。《三法五治論》指出:「始發之期,邪氣初客,正氣未傷,宜速攻之。」此時用藥貴在峻猛,如風寒表證當用麻黃湯類辛溫發散,溫病初起則選銀翹散清熱解表。此階段治療猶如禦敵於國門之外,務求速戰速決,防止邪氣深入。

中期治法:攻補兼施

病至中期,邪正相爭,正氣始耗,此時治法當攻補兼施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。」此階段用藥宜緩疾適中,如少陽病之小柴胡湯和解表裡,既用柴胡、黃芩清解少陽,又用人參、甘草扶助正氣,體現「和」法之妙。

末期治法:扶正固本

病至後期,邪氣雖存而正氣已虛,此時當以扶正為主。《三法五治論》強調:「末傳之候,正氣已虧,宜養正為本。」如溫病後期之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,內傷雜病後期之補中益氣湯健脾升陽,皆體現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治療思想。

祛邪三法詳解

汗法:開鬼門以祛邪

汗法乃通過發汗使邪從肌表而出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稱之為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。臨床應用分為:

  • 辛溫發汗:適用於風寒表證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
  • 辛涼解表:適用於風熱表證,如桑菊飲、銀翹散
  • 滋陰發汗:適用於陰虛外感,如加減葳蕤湯

吐法:引而越之祛實邪

吐法通過催吐使停留於咽喉、胸膈、胃脘之痰涎、宿食、毒物等排出體外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謂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」。具體應用包括:

  • 瓜蒂散:湧吐痰食
  • 參蘆飲:虛人催吐
  • 鹽湯探吐:簡便急救之法 張子和尤擅此法,認為「吐法能疏導三焦,宣通氣血」。

下法:通腑瀉實除積滯

下法通過瀉下通便以清除腸道積滯、瘀血、水飲等實邪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「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。臨床分為:

  • 寒下:如大承氣湯瀉陽明腑實
  • 溫下:如溫脾湯治寒積便秘
  • 潤下:如麻子仁丸治腸燥便秘
  • 逐水:如十棗湯攻逐水飲
  • 攻瘀:如桃核承氣湯下瘀血

三法運用精要

辨證施治原則

三法運用首重辨證,須明辨:

  1. 邪氣性質(寒、熱、痰、瘀等)
  2. 病位深淺(表、裡、半表半裡)
  3. 正氣盛衰(虛實夾雜程度) 如《醫學心悟》所云:「當汗不汗,當吐不吐,當下不下,皆為失治。」

配伍變通之道

臨床常需三法配合使用:

  • 汗下並用:如防風通聖散表裡雙解
  • 吐下兼施:如治痰飲壅盛先用瓜蒂散吐之,繼用控涎丹下之
  • 三法序貫:如某些急症先吐後汗再下,分消病勢

劑量把握關鍵

三法運用尤重劑量拿捏:

  • 汗法以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」為度
  • 吐法以「中病即止」為要
  • 下法以「得利止後服」為準 過則傷正,不及則留邪,全在醫者權衡。